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石經的意思、石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石經的解釋

(1).刻在石上的儒家經典。 漢平帝 元始 元年 王莽 命 甄豐 摹古文《易》、《書》、《詩》、《左傳》于石,此為石經之始。 漢 代以後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見者,有:(1) 漢靈帝 熹平 四年(公元175年) 蔡邕 用隸書寫成的“熹平石經”,(2) 三國 魏 齊王 ( 曹芳 ) 正始 (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隸三體刻石的“正始石經”,亦稱“三體石經”。(3) 唐文宗 開成 二年(公元837年)用楷書刻石的“唐開成石經”。(4) 後蜀 孟昶 命 毋昭裔 督造的楷書“蜀石經”,又稱“廣政石經”。(5) 宋仁宗 嘉祐 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經”,因用篆、隸二體,又稱“二字石經”。(6) 宋 高宗 時禦書刻石的“南宋石經”,亦稱“宋高宗禦書石經”。(7) 清 乾隆 年間刻石的“清石經”。參閱 清 顧炎武 《石經考》、 清 萬斯同 《石經考》、近人 張國淦 《曆代石經考》。

(2).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經。現存石碑刻經規模最大的是 北京 房山 雲居寺 附近的石經。從 隋 代 大業 年間(公元七世紀初)刻起,到 明 代 萬曆 、 天啟 年間(公元十七世紀初)為止,大部分重要佛經都已刻成。 唐 皮日休 《開元寺避暑懷魯望》詩:“石經森欲動,珠像儼将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石經是中國古代刻于石碑或摩崖上的經典文獻,主要用于傳承和規範典籍内容,分為儒家經典和佛道經典兩大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分類

石經指将重要典籍刻于石質載體上的文獻形式,主要分為:

  1. 儒家石經:以統一經典文本、規範學術為目的,如熹平石經、正始石經。
  2. 佛道石經:以宗教傳播和保存經文為核心,如房山石經。

二、代表性石經

  1. 熹平石經(東漢)
    • 中國首部官定儒家石刻,由蔡邕用隸書書寫,刻《周易》《尚書》等七經,立于洛陽太學。
  2. 正始石經(曹魏)
    • 以古文、篆書、隸書三體刻成,又稱“三體石經”,含《尚書》《春秋》。
  3. 開成石經(唐代)
    • 楷書刻十二經,包括《詩經》《周禮》等,現存西安碑林。
  4. 房山石經(隋至金代)
    • 佛教經典刻石,始于隋代靜琬,曆時千年完成,現存北京房山雲居寺,含佛經千餘部。

三、曆史意義


四、補充說明

清代還有《乾隆石經》,但影響力不及前代。若需完整石經名錄或具體内容,可參考《中國曆史文獻學》等專業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石經》的意思

《石經》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刻在石頭上的經文。

拆分部首和筆畫

《石經》的部首是石(shi2),它的總筆畫數是16畫。

來源

《石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古人在石頭上刻寫經文,用于宣傳和留存。這些刻在石頭上的經文被稱為《石經》。

繁體

《石經》的繁體字為「石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石經》的字形會有一些差異,但整體上保持了石和經的基本形狀。

例句

1. 他在博物館裡看到了一塊保存完好的《石經》。

2. 這些刻在石頭上的《石經》非常珍貴,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

組詞

1. 石刻(shi2 ke4):刻在石頭上的文字、圖案。

2. 經文(jing1 wen2):佛教或道教的經典文獻。

近義詞

碑文(bei1 wen2):刻在碑上的文字。

刻石(ke1 shi2):在石頭上刻字或圖案。

反義詞

紙經(zhi3 jing1):寫在紙上的經文。

木經(mu4 jing1):寫在木闆上的經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