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刻在石上的儒家經典。 漢平帝 元始 元年 王莽 命 甄豐 摹古文《易》、《書》、《詩》、《左傳》于石,此為石經之始。 漢 代以後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見者,有:(1) 漢靈帝 熹平 四年(公元175年) 蔡邕 用隸書寫成的“熹平石經”,(2) 三國 魏 齊王 ( 曹芳 ) 正始 (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隸三體刻石的“正始石經”,亦稱“三體石經”。(3) 唐文宗 開成 二年(公元837年)用楷書刻石的“唐開成石經”。(4) 後蜀 孟昶 命 毋昭裔 督造的楷書“蜀石經”,又稱“廣政石經”。(5) 宋仁宗 嘉祐 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經”,因用篆、隸二體,又稱“二字石經”。(6) 宋 高宗 時禦書刻石的“南宋石經”,亦稱“宋高宗禦書石經”。(7) 清 乾隆 年間刻石的“清石經”。參閱 清 顧炎武 《石經考》、 清 萬斯同 《石經考》、近人 張國淦 《曆代石經考》。
(2).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經。現存石碑刻經規模最大的是 北京 房山 雲居寺 附近的石經。從 隋 代 大業 年間(公元七世紀初)刻起,到 明 代 萬曆 、 天啟 年間(公元十七世紀初)為止,大部分重要佛經都已刻成。 唐 皮日休 《開元寺避暑懷魯望》詩:“石經森欲動,珠像儼将恰。”
石經是刻寫在石碑或石壁上的經典文獻總稱,特指中國古代官方校刻的儒家經典文本。其核心功能是規範典籍内容、統一學術标準,并作為科舉考試的依據。以下是詳細解析:
定義與形制
石經指将典籍全文镌刻于石闆或石柱上的文獻形式,通常以隸書、楷書等正體書寫,具有權威性和永久保存性。《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刻在石上的儒家經典”,強調其作為标準文本的法定屬性。石經多采用碑刻形式,每石高約3米,寬1米,排列成碑林供士人摹拓。
曆史沿革
學術價值
石經具有文字學、版本學雙重意義。清代學者顧炎武在《金石文字記》中指出,石經可校正後世傳本的訛誤,例如熹平石經《論語》殘石證實漢代“五十以學《易》”與今本“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的差異。此外,石經書法亦代表曆代官方書體演變,如正始石經的三體字被視為漢字演變的重要實證。
現存與保護
目前可考的曆代石經共7種,除漢魏唐三代之外,還包括後蜀廣政石經、北宋嘉祐石經等。西安碑林、中國國家博物館等機構藏有原石或宋代拓本,其中開成石經于1961年被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經是中國古代刻于石碑或摩崖上的經典文獻,主要用于傳承和規範典籍内容,分為儒家經典和佛道經典兩大類。以下是詳細解釋:
石經指将重要典籍刻于石質載體上的文獻形式,主要分為:
清代還有《乾隆石經》,但影響力不及前代。若需完整石經名錄或具體内容,可參考《中國曆史文獻學》等專業資料。
谙曉逼駁并闾避時不差什麼采石矶殘殺澄谧持學淳奧誕毓大猩猩短蕃匠奉如神明風閃諷脅高見更深夜靜根實公緒工業類型光風霁月觀音粉航标燈衡峤鶴翼圍壞衣皇闼換腦筋嫁禍于人教導嘉勝家庭婦女挾依積作刻怪空籍門闾望廟祧陌桑牧倅囊中術啤酒平明千裡客钤蓄俏美器材挈辔桑屐僧廬授藝霜期述說殊珍塑性挑谑頭暈小巧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