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險不臣的意思、負險不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險不臣的解釋

猶言負固不服。《明史·林潤傳》:“ 龍文 蔔築深山,乘軒衣蟒,有負險不臣之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負險不臣”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負險不臣(拼音:fù xiǎn bù chén)意為依仗地勢險要而不臣服于統治者,即憑借險要條件拒不歸順,形容頑固抵抗或不服管束的狀态。

二、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見于《明史·林潤傳》:“龍文蔔築深山,乘軒衣蟒,有負險不臣之心。”,描述人物憑借深山險要環境,心懷不軌、拒絕臣服的行為。

三、用法解析

  1.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賓語或定語,用于描述處事态度或政治立場。
    (例:某地軍閥負險不臣,割據一方。)
  2. 結構分析:
    • 負險:依仗險要地勢;
    • 不臣:不履行臣屬義務,引申為不服從統治。

四、近義詞

五、應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描述割據勢力、叛亂者等憑借地理優勢對抗中央政權的情形。例如:“古代邊陲部落常負險不臣,與中原王朝長期對峙。”

該成語強調“地理優勢”與“政治對抗”的結合,具有鮮明的曆史色彩。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明史》或相關曆史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險不臣

《負險不臣》是指一個人在面臨危險時不屈服,不向困難低頭的意思。這個詞組由《負險》和《不臣》兩個詞組合而成。

按照部首拆分,《負險》的部首是貝,意為財富;《不臣》的部首是卩,意為印章。根據筆畫數來看,《負險》有10畫,而《不臣》有12畫。

這個詞組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資治通鑒》中的一段記載。在古代,臣子是忠誠于君主的人,不顧自身安危為國效命。而《負險不臣》則是用來形容那些面對危險依然保持忠誠和堅守原則的人。

在繁體漢字中,該詞組的寫法是「負險不臣」。

古代漢字寫法中,《負險》是「負險」,它的寫法呈現了貝和虍的結合。貝代表財富,虍代表野獸。這個寫法通過一個人扛着財富,不畏懼野獸的形象,表達了負險的含義。

以下是該詞組的例句:

1. 他是個負險不臣的勇士,勇敢地面對了許多困難。

2. 在艱難困苦的歲月裡,他始終負險不臣,堅定地站在了正确的一邊。

接下來是一些與《負險不臣》相關的詞語:

組詞:勇往直前、兢兢業業、堅定不移、毫不動搖

近義詞:不怕困難、勇于承擔、敢于冒險

反義詞:畏首畏尾、唯唯諾諾、膽小怕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