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葉灌木,葉子互生,卵形或倒卵形,秋季變紅,花單性和兩性同株共存,果實腎髒形。木材黃色,可制器具或染料。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黃栌》﹝集解﹞引 陳藏器 曰:“黃櫨生 商 洛 山谷, 四川 界甚有之。葉圓木黃,可染黃色。”《新民晚報》1991.12.26:“今秋去了 香山 ,才知道構成 香山 紅葉的是大面積的黃栌樹,形狀呈橢圓狀,與楓葉完全不同。”
黃栌(學名:Cotinus coggygria Scop.)是一種具有觀賞價值的落葉灌木或小喬木,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形态特征
黃栌樹高3-8米,樹冠圓形,木質部呈黃色。葉片為倒卵形或卵圓形,單葉互生,秋季變為紅色。花序為圓錐狀,花小且雜性,花期5-6月;果實為腎形核果,果期7-8月。
獨特現象
花後不孕花的花梗呈粉紅色羽毛狀,形成“煙樹”景觀,久存不落。
黃栌是著名的紅葉樹種,北京香山紅葉即以此為主。其秋季葉色鮮豔,適合叢植于草坪、山坡,或與常綠樹種混植,營造色彩對比。
黃栌别稱紅葉、黃道栌、煙樹等。明代《本草綱目》記載其染色用途,現代亦作為中藥材,木材可入藥。
如需更全面的植物特性或栽培方法,可參考、3、6的權威來源。
黃栌,是一個漢字詞語,含有豐富的意義。它可以指代一種植物的名稱,也可以表示顔色或形容人物的性格。同時,它還可以用于某些文化典故中,具有象征意義。
黃栌的拆分部首是⽊(木字旁),它屬于“木”字類的部首。根據《康熙字典》,黃栌字的總筆畫數為12畫。
《說文解字》記載,黃栌是古代的一種樹木,葉子呈黃色,故稱為黃栌。在古代文獻中,黃栌還有多個别名,比如黃琅、黃绫等。由于曆史的演變,字形有所變化,繁體字為黃櫟。
在古代,黃栌的字形寫作“豅栌”。其中,“豅”為古代的一個象形字,表示一座山的形态,與栌的植物特征相聯繫,整體形象生動。
1. 漫山遍野,一片片黃栌樹形成了壯觀的黃金海洋。
2. 她的笑容就像春天裡盛開的黃栌一樣,溫暖而明亮。
黃栌林、黃栌葉、黃栌森林、黃栌色、黃栌香
黃楊、黃桷
紅杉、白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