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足的意思、取足的詳細解釋
取足的解釋
充分取得。 三國 魏 嵇康 《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若命之成敗,取足於信順,故是吾前難壽夭成於愚智耳,安得有性命自然也!” 唐 韓愈 《記宜城驿》:“ 于太傅 帥 襄陽 ,遷 宜城縣 ,并改造南境數驛,材木取足此林。” 明 李贽 《答耿中丞書》:“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於 孔子 而後足也。若必待取足於 孔子 ,則千古以前無 孔子 ,終不得為人乎?”
詞語分解
- 取的解釋 取 ǔ 拿:索取。取書。取款。竊取。 選擇:選取。取材。取景。取道。取樣。 采用:采取。聽取。吸取。可取。取精用弘。 得到,招緻:獲取。取經。取償。取悅。 消去:取消。取締。 與予去存棄舍送 筆畫數
- 足的解釋 足 ú 腳:足下(對對方的敬稱)。足迹。足球。足壇。失足。高足(敬辭,稱别人的學生)。舉足輕重。畫蛇添足。 器物下部的支撐部分:鼎足。碗足。 充分,夠量:足月。足見。足智多謀。 完全:足以。足色。 值
專業解析
“取足”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詞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但在古籍和特定語境中時有出現。其核心含義是獲取足夠(的東西或數量)以滿足需求或達到目的。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與構成
“取足”由動詞“取”(獲取、拿取)和形容詞“足”(足夠、充足)組合而成,是一個動補結構(或理解為動賓結構,其中“足”作名詞化理解,指足夠的分量或程度)。其基本義就是“取得足夠之量”,強調通過獲取的行為來達到滿足的狀态。
二、具體釋義與用法
-
獲取足夠的分量以滿足需求:
- 這是最直接、最常用的含義。指通過拿取、獲取某種資源(如食物、錢財、物資等)來滿足基本或特定的需要。
- 示例: “家中存糧無多,僅夠取足數日之需。” (《漢語大詞典》釋義基礎) 意指家中的存糧不多,隻夠獲取來滿足幾天的需求。
- 來源依據: 此釋義基于“取”和“足”的基本義組合,是古漢語中常見的表達方式。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對“取”和“足”的相關義項及古文獻用例。
-
滿足于所得,不再多求;知足:
- 在特定語境下,“取足”可以引申出一種心态或态度,即對所獲得的東西感到滿足,不貪求更多。這層含義更側重于“足”(滿足)的狀态是由“取”(獲得)的行為帶來的結果,并接受了這個結果。
- 示例: “君子之于利也,取足而已,不貪多務得。” (此句化用自古人關于知足常樂的論述精神) 意指君子對于利益,隻求獲取足夠以滿足基本需求即可,不貪圖得到更多。
- 來源依據: 此引申義源于“足”本身有“滿足”之義(如“知足常樂”),結合“取”的行為,自然衍生出“因取而得足,故能知足”的含義。可參考古代哲學、倫理著作中關于“知足”、“節欲”的論述。
-
(在特定條件下)足夠使用或滿足要求:
- 有時“取足”用于描述某種資源或條件本身在特定情況下是足夠的。
- 示例: “此間山泉清冽,取足飲用灌溉皆可。” 意指這裡的山泉水很清澈,獲取來用于飲用和灌溉都足夠(能滿足需求)。
- 來源依據: 此用法是核心含義“獲取足夠之量”在具體語境中的應用,強調資源本身的可獲取量足以滿足需求。可見于描述資源狀況的古籍記載或現代仿古文體。
三、總結
“取足”一詞的核心在于通過獲取行為達到“足”(足夠、滿足)的狀态。它既可以指具體的物質獲取以滿足需求的行為和結果(釋義1),也可以引申為一種知足、不貪的心态(釋義2),還可以描述資源本身的可獲取量足以滿足特定用途(釋義3)。其使用多見于書面語、仿古文體或對古籍的解讀中。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或紙質版): 作為大型權威語文工具書,其對“取”和“足”的詳盡釋義及古文獻書證是理解“取足”構成和基礎含義的根本依據。其編纂原則注重溯源和例證,具有高度權威性。
- 古代經典文獻(如儒家、道家著作): 其中關于物質需求、知足節欲的論述,為“取足”的引申義(釋義2)提供了重要的語用背景和思想來源。例如《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著作中蘊含的相關思想。
- 古籍中關于資源、物産的記載: 這些記載中描述某物“取足”用于某用途的句子(釋義3),是理解該詞實際應用的直接語料來源。例如地方志、遊記、農書等。
網絡擴展解釋
“取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取足”讀作qǔ zú,意為充分取得或滿足所需的數量/程度。由動詞“取”(取得)和名詞“足”(足夠)組成,強調通過行動達到滿足需求的目标。
二、詳細解釋
-
核心含義
指通過行動獲取足夠的資源或條件,以滿足特定需求或目标。例如:
- 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若命之成敗,取足於信順。”
- 唐·韓愈《記宜城驿》:“材木取足此林。”
-
引申意義
可表達對物質、精神需求的滿足,如“獲取足夠收入”“攝取足量營養”。
三、使用場景
- 日常生活:如“通過工作取足生活所需”。
- 學術研究:如“取足史料以論證觀點”。
- 古文引用:多用于強調資源獲取的充分性,如“不待取足於孔子”。
四、例句參考
- “高海拔地區學生可從日常膳食中獲取足量的硫胺素與核黃素。”
- “若必待取足於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明·李贽)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代文獻和現代用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罷怠蹩躄筆鋒比物連類廠史讒怒扯裡狲吃屁翅翼蕩攘等身齊丁屬東倒西歪蠹政帆闆運動蕃宣法套鳳轸鎬頭擱闆洪河環堵之室荒原婟澤兼道降妖捉怪激薄誡嚴旌蒲鹍鹄狼狽周章老宿連繹犁铧麗刑媒染門當戶對穆民鳥散魚潰凝停惬懷散朗生疎聲訊台勢力詩筩失正師衆淑令疏辟蘇轼掏喚天雨王禦宛宛文舫聞健穩住相水火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