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鹈鴂。一名杜鵑。三月即鳴,至夏不止。常用以比喻春逝。《藝文類聚》卷五七引 南朝 宋 謝惠連 《連珠》:“蓋聞春蘭早芳,實忌鳴鴂,秋菊晚秀,無憚繁霜。” 明 夏完淳 《端午賦》:“泛崇蘭而欲落,聞鳴鴂而不芳。”
“鳴鴂”是古代文學中常見的意象,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鳴鴂(拼音:míng jué)即“鹈鴂”,是杜鵑鳥的别稱。這種鳥通常在農曆三月開始鳴叫,持續到夏季,其叫聲常被用來象征春天的逝去。
時序更替的隱喻
杜鵑鳴叫時正值春末夏初,因此古人常用“鳴鴂”暗示季節流轉,如南朝謝惠連《連珠》中“春蘭早芳,實忌鳴鴂”,以杜鵑聲起表達對春光易逝的惋惜。
情感寄托
明代夏完淳《端午賦》中“聞鳴鴂而不芳”,借杜鵑哀鳴烘托悲涼氛圍,暗含對時局或人生的感慨。
“鹈鴂”與“杜鵑”在古籍中常混用,但需注意不同文獻中的具體語境。例如《離騷》中“恐鹈鴂之先鳴”亦取“春去夏來”之意,與“鳴鴂”象征一緻。
如需更深入考據,可參考《藝文類聚》《廣韻》等典籍原文。
《鳴鴂》是指黃鹂鳥(學名:Oriolus oriolus)的鳴叫聲。黃鹂是一種美麗的鳥類,其鳴聲清脆悅耳,常常被用來形容春天的聲音。
《鳴鴂》的部首是鳥(鳥),總共有11個筆畫。
《鳴鴂》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在《詩經·小雅·鳴鸾》中,有“鳴鸾在原,其樂無窮”之句,用來形容黃鹂的鳴叫聲。
《鳴鴂》的繁體寫法是「鳴鴂」。
在古代,人們也使用過其他的漢字來寫作“鳴鴂”,比如「鳴章」和「鳴鵊」等。不過,現今最常見的寫法仍是「鳴鴂」。
1. 春天來了,樹林裡又回蕩着黃鹂的《鳴鴂》聲。
2. 清晨,我在院子裡聽到一聲高亢的《鳴鴂》,才意識到春天已經到來。
1. 鳴鴂聲:指黃鹂的鳴叫聲。
2. 鳴鴂栖:指黃鹂栖息。
3. 鸴鹭鸮鳴:形容各種鳥類的鳴叫聲。
1. 柳莺:指善于模仿各種聲音的小鳥,與黃鹂一樣,也常用來形容春天的聲音。
2. 啼鳥:指鳥類鳴叫的聲音。
3. 鳴禽:泛指鳥類發出的聲音。
1. 寂靜:指沒有聲音或沒有聲響。
2. 靜谧:形容環境非常安靜而甯靜。
3. 無聲:指沒有聲音或沒有聲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