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鴂的意思、鳴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鴂的解釋

即鹈鴂。一名杜鵑。三月即鳴,至夏不止。常用以比喻春逝。《藝文類聚》卷五七引 南朝 宋 謝惠連 《連珠》:“蓋聞春蘭早芳,實忌鳴鴂,秋菊晚秀,無憚繁霜。” 明 夏完淳 《端午賦》:“泛崇蘭而欲落,聞鳴鴂而不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鳴鴂"是漢語典籍中記載的鳥名,即杜鵑科鳥類,古稱"鴂"或"伯勞",現代多指四聲杜鵑。該詞最早見于《楚辭》,東漢王逸注《離騷》時解釋為"春分之鳥,常以春分鳴也"。其釋義可從三方面考據:

一、詞源考釋 《漢語大詞典》釋"鴂"為"鳥名,即子規,杜鵑"。《說文解字注》稱:"鴂,伯勞也。從鳥夬聲",段玉裁補充說明古代"鴂""鴃"二字通用,皆指仲春始鳴之候鳥。

二、古文獻用例 《楚辭·離騷》"恐鹈鴂之先鳴兮"句,王逸注:"鹈鴂,一名買,常以春分鳴",指該鳥鳴叫預示春耕時節。宋代洪興祖《楚辭補注》引《禽經》注:"嶲周,子規也,鳴必北向。江介曰子規,蜀右曰杜宇",說明其與"子規""杜宇"的稱謂關聯。

三、文化象征 《本草綱目·禽部》記載:"杜鵑出蜀中,春暮即鳴,夜啼達旦",李時珍引《字說》解釋:"鳴必向北,有思歸之狀",故在詩詞中常作為思鄉意象。其"不如歸去"的拟聲啼叫,在《埤雅·釋鳥》中已有詳細記述。

注:文獻依據主要參考《漢語大詞典》(1993年漢語大詞典出版社)、《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楚辭章句》(中華書局1983年點校本)、《本草綱目校注》(人民衛生出版社2022年版)等權威辭書及古籍整理本。

網絡擴展解釋

“鳴鴂”是古代文學中常見的意象,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一、基本釋義

鳴鴂(拼音:míng jué)即“鹈鴂”,是杜鵑鳥的别稱。這種鳥通常在農曆三月開始鳴叫,持續到夏季,其叫聲常被用來象征春天的逝去。

二、文學象征

  1. 時序更替的隱喻
    杜鵑鳴叫時正值春末夏初,因此古人常用“鳴鴂”暗示季節流轉,如南朝謝惠連《連珠》中“春蘭早芳,實忌鳴鴂”,以杜鵑聲起表達對春光易逝的惋惜。

  2. 情感寄托
    明代夏完淳《端午賦》中“聞鳴鴂而不芳”,借杜鵑哀鳴烘托悲涼氛圍,暗含對時局或人生的感慨。

三、延伸辨析

“鹈鴂”與“杜鵑”在古籍中常混用,但需注意不同文獻中的具體語境。例如《離騷》中“恐鹈鴂之先鳴”亦取“春去夏來”之意,與“鳴鴂”象征一緻。

如需更深入考據,可參考《藝文類聚》《廣韻》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琛賨撤棄從放皴皵搭扶倒産盜攘達徒頂禮慈雲斷莊發講發家緻富返袂忿怼風起高人雅士衮章悍将衡嶽禍魁家誡角球夾衣介倅景征句號科跣坤隅泐潭厲服力耕隆望魯衞鳴盜慕尚穆羽暮雲春樹囊辎黏沫偏稗劈曆遷土頃常取信于民軟笑儒館三跪九叩搧小扇子失常時阙時藝太蔟挑精囤聚危隥微恙武帳掀播小年輕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