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蹄齧的意思、蹄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蹄齧的解釋

亦作“ 蹄囓 ”。 1.馬用蹄踢和用嘴咬。《周禮·夏官·庾人》“攻駒” 漢 鄭玄 注:“攻駒,制其蹄齧者。”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一》:“有惡馬,不可馭,蹄囓傷人多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六·定數》:“二馬蹄齧,遂曳像於地,腹中珍貨悉露。”

(2).引申指劣馬。 唐 杜甫 《遣興》詩之二:“君看 渥窪 種,态與駑駘異。不雜蹄齧間,逍遙有能事。”

(3).比喻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傾軋。《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離刺轉相蹄齧者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蹄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層面展開解釋,綜合多個來源的考據可歸納如下:

基本含義

  1. 字面義:指馬用蹄踢和用嘴咬的行為。這一解釋源于古代文獻記載,如《周禮·夏官·庾人》中提到的“攻駒,制其蹄齧者”,漢代鄭玄注釋為馴服有踢咬惡習的馬匹。曆史上也有類似案例,如清代王士禛描述的“二馬蹄齧,曳像于地”場景。

引申含義

  1. 代指劣馬:因劣馬常有踢咬習性,故“蹄齧”被用來比喻難以馴服的馬。例如唐代杜甫詩句“不雜蹄齧間,逍遙有能事”,以“蹄齧”反襯良馬的溫順。

  2. 社會比喻:引申為人際傾軋,形容人與人之間的争鬥與排擠。如《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中“轉相蹄齧”即暗喻權力争奪的殘酷性。現代用法中,該詞多用于描述職場、政治等場景中的明争暗鬥。

用法特點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案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周禮》《能改齋漫錄》等原始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蹄齧的意思

《蹄齧》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指的是馬、牛等動物的蹄子和嘴巴。蹄子是動物的腳底有足甲的部分,嘴巴是指動物的嘴部。

拆分部首和筆畫

《蹄齧》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和五個筆畫。

部首:“⺧”(走)和“⻤”(口)。

筆畫:“⺧”(3畫),“⻤”(2畫)。

來源和繁體

《蹄齧》一詞在《說文解字》中有記載,其繁體字為「蹝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蹄齧」在字形上有一些變化。

蹄:

金文形态:“⺧”(走)+“禾”(莪)+“目”(目)。

銘文形态:“⺧”(走)+“禾”(莪)+“月”(肉)。

齧:

金文形态:“⻤”(口)+“者”(者)。

秦石函形态:“⺈”(至)+“者”(者)。

清代以後,“蹄齧”采用了現代标準字的寫法。

例句

1. 馬的蹄子在地面上踢起了一片塵土。

2. 牛啃咬着那塊新鮮的草。

組詞

組詞可以有:蹄子、齧齒動物、蹄部。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腿蹄、踏實。

反義詞:手、嘴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