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占卜謀生。《後漢書·郎顗傳》:“﹝ 郎顗 ﹞能望氣占候吉兇,常賣蔔自奉。” 晉 皇甫谧 《高士傳·嚴遵》:“ 嚴遵 ,字 君平 , 蜀 人也。隱居不仕,常賣蔔于 成都 市。” 前蜀 韋莊 《癸丑年下第獻新先輩》詩:“未酬 闞澤 傭書債,猶欠 君平 賣蔔錢。”《白雪遺音·玉蜻蜓·問卜》:“賣蔔之人城外多,俱是些順嘴胡謅來算命。”
“賣蔔”是一個漢語詞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層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賣蔔(拼音:mài bǔ)指以占卜謀生的職業行為,即通過占卜、算命等活動獲取收入。此釋義在古籍和現代詞典中均有體現,如《後漢書·郎顗傳》記載郎顗“常賣蔔自奉”,晉代嚴遵(字君平)在成都賣蔔的故事也印證了這一含義。
職業屬性
古代占卜師通過解讀易經、星象等為人預測吉兇,如漢代嚴君平隱居于市井以賣蔔為生,唐代韋莊詩句“猶欠君平賣蔔錢”也側面反映了這一職業的普遍性。
中性描述與貶義用法
當代語境下,“賣蔔”更多被視為一種傳統文化或娛樂活動,而非嚴肅的預測手段。部分從業者仍延續傳統占卜形式,但社會對其信任度已顯著降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書》《高士傳》等古籍,或查閱詞典中的成語釋義。
賣蔔是指以蔔筮為生,以預測未來為謀生手段的人。蔔筮,又稱蔔辭,是古代一種預測未來的方法,通過蔔辭來揭示神或祖先的旨意,得知吉兇禍福。賣蔔的人通常使用占卜工具,如龜殼、蓍草等,以及一本詳細的蔔辭書,幫助人們解答疑問和預測吉兇。
《賣蔔》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
賣的部首是卩,總筆畫數為8。
蔔的部首是蔔,總筆畫數為2。
《賣蔔》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蔔筮始于古代巫術和祭祀活動,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
在繁體字中,賣蔔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漢字的形狀稍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蔔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它是由上下兩個"-"相連而成。賣的形狀則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略有變化。
1. 他去找賣蔔的人,希望知道自己的前程如何。
2. 賣蔔的師傅在占卜後告訴我,我将會遇到一位重要的人。
3. 賣蔔雖有其局限性,但在古代人們卻常常依賴它來決策。
蔔筮、蔔辭、卜卦、蔔算、蔔問、蔔占
占卜、預測、蔔算
現實、事實、真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