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學習或請教有關經書的問題。《漢書·儒林傳·王式》:“ 山陽 張長安 幼君 先事 式 ,後 東平 唐長賓 、 沛 褚少孫 亦來事 式 ,問經數篇。”《宋史·儒林傳一·孫奭》:“幼與諸生師裡中 王徹 , 徹 死,有從 奭 問經者, 奭 為解析微指,人人驚服。”
“問經”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含義及使用場景如下:
“問經”指學習或請教與經書相關的問題,強調向有學問的人求教知識。其中“問”表示請教、詢問,“經”指經典著作或儒家經書。
詞義結構
由“問”(請教)和“經”(經書、學問)組成,字面意為“向經典請教”,引申為虛心求學、向他人請教學問。該詞常形容尊重知識、主動求教的态度。
曆史出處
“問經”既是對經典學問的探索,也體現了一種謙遜的學習态度。其曆史可追溯至漢代,至今仍適用于強調主動求知的語境中。
《問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詢問經書中的道理、知識或者意義。
《問經》這個詞包含兩個部首:口(kǒu)和一(yī)。它總共由16個筆畫構成。
《問經》最早出現在漢代著名學者劉向的《戰國策注》一書中,是他對戰國時期的《國策》一書進行注解時提出的一個概念。後來,《問經》一詞逐漸擴展到了不僅指《國策》,還可以指其他經書。
《問經》的繁體寫法是「問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些差異。例如,《問經》中的「經」字在古代有時候會寫成「經」,但發音和意義都相同。
1. 他經常向老師請教,問經取義,以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
2. 在許多古代經典中,我們可以看到智者們對于人生的問經思考。
1. 問道(wèn dào):詢問道理、修習道家哲學。
2. 問答(wèn dá):詢問和回答的活動。
3. 問學(wèn xué):詢問學問,向老師請教。
1. 探究(tàn jiù):探索、探尋。
2. 訪問(fǎng wèn):詢問、拜訪。
3. 探詢(tàn xún):打聽、詢問。
1. 回答(huí dá):答複、回應。
2. 回避(huí bì):躲避、回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