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俚歌的意思、俚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俚歌的解釋

[folk songs] 民間的通俗歌謠

詳細解釋

(1).通俗淺近的民間歌謠。 唐 劉禹錫 《武陵書懷五十韻》:“照山畬火動,蹋月俚歌喧。”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甄後》:“一日,有瞽媪牽黃犬丐食其家,拍闆俚歌。”

(2).用為自己詩作的謙稱。 唐 劉禹錫 《插田歌引》:“偶登郡樓,適有所感,遂書其事為俚歌,以俟采詩者。” 宋 蘇轼 《和王勝之》詩之三:“要知太守憐孤客,不惜《陽春》和俚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俚歌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俚歌泛指民間通俗歌謠,特指流行于福建莆田、仙遊等地的說唱曲種。其名稱來源于方言中的"俚"(通俗)與"歌"(唱誦)結合,體現民間口頭文學特色。

二、曆史源流

  1. 起源:可追溯至唐代,劉禹錫《武陵書懷》記載"踏月俚歌喧"(),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也提及瞽者表演俚歌。
  2. 發展:原為盲人謀生技藝,後演變為群衆自娛形式。表演者用筒闆、漁鼓伴奏,以莆仙方言演唱七言韻文。

三、藝術特點

  1. 表演形式:單人站唱,自擊竹闆(簡闆)和梆鼓,通過滑音、拖腔等技巧表現情感,形成"百人會唱一百腔"的獨特韻律()。
  2. 内容題材:多取材于戲曲故事、民間傳說,如《英台山伯》《陳三五娘》等經典劇目改編。

四、文學價值

作為方言叙事詩的代表,俚歌融合口頭文學與音樂表演,保留了古漢語音韻特點。其唱詞口語化特征明顯,如"唱筒鼓,百人會唱一百腔"的諺語,生動展現地方文化生态。

五、延伸釋義

在文學創作中,"俚歌"也被用作詩作謙稱,如劉禹錫《插田歌引》自述"書其事為俚歌"(),蘇轼詩作中亦有類似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俚歌的意思

俚歌是指民間流傳的通俗歌曲。這種歌曲通常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反映出普通人的生活、情感、社會等各個方面。俚歌也常常以幽默的方式表達,讓人耳目一新。

拆分部首和筆畫

俚歌的拆分部首是人和言,分别位于左右兩邊。它的總筆畫數為10劃,包括了一些基本的漢字筆畫。

來源

俚歌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但早在唐代就有俚曲(俚謠)的說法,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所稱的俚歌。

繁體

俚歌的繁體字形為「俚歌」,保留了原本的意思和發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俚歌的寫法稍有不同。人的部首寫成「亻」,而言的部首則寫成了「言」。整個字的形狀更加簡化,但基本的意思和發音與現代相同。

例句

1. 他唱了一首俚歌,讓大家都忍俊不禁。

2. 俚歌以幽默的方式表達了人民對社會現狀的不滿。

3. 這首俚歌讓人們加深了對當地風土人情的了解。

組詞

1. 俚曲:民間流傳的通俗音樂。

2. 俚謠:民間傳唱的通俗歌謠。

3. 俚劇:以俚謠或俚曲為基礎的民間戲劇形式。

近義詞

1. 民歌:反映民間生活和情感的歌曲。

2. 通俗歌曲:廣泛流傳于民間的歌曲。

反義詞

正統音樂:受到正式音樂教育和規範培訓的音樂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