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补牍的意思、补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补牍的解释

(1). 宋 赵普 曾荐贤于 太祖 ,不用。屡奏, 太祖 碎其牍, 普 仍缀补破牍复奏, 太祖 省悟,卒用其人。事见《宋史·赵普传》。后遂用为忠贞事君的典故。 清 吴伟业 《寿总宪龚公芝麓》诗:“即君致身已鼎足,正色趋朝勤补牘。”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彼其潜孚默惮,有存乎折槛、补牘之先者矣。”

(2).补为公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忍性气》:“ 鸿 闻之,不胜眥裂髮指,立命补牘公举与诸欠户对簿。”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补牍”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一、典故出处

源自《宋史·赵普传》记载的历史事件:北宋宰相赵普曾多次向宋太祖推荐贤才,但未被采纳。太祖甚至撕碎奏牍(古代用于书写的木简),但赵普仍将碎片修补拼合后再次进谏,最终太祖醒悟并任用其人。这一典故成为“忠贞事君”的象征,后世常以此形容臣子对君主的执着谏言。

二、基本含义

  1. 字面意义
    指修补或补充公文、文书的内容。古代“牍”为书写用的木简,若文书破损或内容缺失,需通过“补牍”进行完善。
  2. 引申含义
    比喻补充事实或证据,使陈述更完整。例如清代黄六鸿在《福惠全书》中记载的案例,通过“补牍”完善公牍以举证。

三、用法特点

四、近义表达

提示:若需具体文献例句或更详细的历史背景,可参考《宋史》《福惠全书》等原始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词义解释

《补牍》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补充记录或补缺的文书。

部首和笔画

《补牍》的部首是⺧(牛字旁),总共包含了10个笔画。

来源

《补牍》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李敢传》中,用来形容补充证据材料的行为。

繁体字

《补牍》的繁体字是「補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书法中,「补牍」的字形与现代稍有不同,稍显繁复。

例句

他将这份补牍提交给法庭作为证据。

组词

组词:补充、记牍、木牍

近义词

近义词:补充、补足、补救

反义词

反义词:遗漏、缺少、不足

别人正在浏览...

本怀本枝並列层峦肠綫城阙敕使川费淳人啜人贼寸磔大呼隆大招點留爹妈垛堞而翁法旨讽令刚烈雚蒲鼓翻襘结鬼屋故家乔木国务委员涸浊鸿体混江龙虎文牋刺浇饡集锦金花亢丽可悲老马为驹另有洞天马援柱男家挠裂秾秀屏挡凭附贫眼前光鄯善身地圣人出申义诗流石乳刷地佃器涕泪交加退任帷座物外人弦外有音晓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