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 赵普 曾荐贤于 太祖 ,不用。屡奏, 太祖 碎其牍, 普 仍缀补破牍复奏, 太祖 省悟,卒用其人。事见《宋史·赵普传》。后遂用为忠贞事君的典故。 清 吴伟业 《寿总宪龚公芝麓》诗:“即君致身已鼎足,正色趋朝勤补牘。”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彼其潜孚默惮,有存乎折槛、补牘之先者矣。”
(2).补为公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忍性气》:“ 鸿 闻之,不胜眥裂髮指,立命补牘公举与诸欠户对簿。”
"补牍"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员对公文进行补充或修正的行为。该词由"补"(补充、修补)与"牍"(古代书写用的木简)两个语素构成,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文书制度。
在具体用法上,该词特指两种行政场景:一是指官员在正式奏章后追加补充内容的行为,如《宋史·职官志》记载官员"奏事后得补牍";二是指对已存档公文进行勘误修订,明代《吏文辑览》载有"旧牍残缺者需及时补牍"的行政规定。这种文书处理方式体现了古代官僚体系对行政文书完整性的严格要求。
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词在使用中常含"完善公牍"的积极语义,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评价:"补牍之事,实为裨补阙漏之要务"。现代汉语中该词虽已不作为常用词汇,但在研究古代文书制度、行政流程等领域仍具有专业术语价值。
“补牍”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源自《宋史·赵普传》记载的历史事件:北宋宰相赵普曾多次向宋太祖推荐贤才,但未被采纳。太祖甚至撕碎奏牍(古代用于书写的木简),但赵普仍将碎片修补拼合后再次进谏,最终太祖醒悟并任用其人。这一典故成为“忠贞事君”的象征,后世常以此形容臣子对君主的执着谏言。
提示:若需具体文献例句或更详细的历史背景,可参考《宋史》《福惠全书》等原始史料。
豹鼠传达室春吏大减价大破大立大小苏迭更谛绎法书帖费唾沫坟垆功败垂成贡箋钴镆还责旱孤桩号号和蕃黑龙后晌花岗岩地貌皇民秽奥会郎绘声绘形剑麻揃搣轇葛锦绣河山阬儒乐观主义聆风路风緑蚁梅岑弥道闹宗派烹斡铺绎迁厝啓迪青池清绮若水山喧深广石黛石湖仙司阍私就俗阜田陌天倪跳踉通渊危反文钱物各有主五岳闲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