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脊鴒 ”。即鹡鸰。水鳥名。《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 毛 傳:“脊令,雝渠也,飛則鳴,行則搖,不能自舍耳。” 鄭玄 箋:“雝渠,三鳥,而今在原,失其常處,則飛則鳴,求其類,天性也,猶兄弟之於急難。”後因以喻兄弟友愛,急難相顧。 宋 黃庭堅 《和答元明黔南贈别》:“急雪脊令相并影,驚風鴻鴈不成行。” 清 卓爾堪 《題脊令圖》詩:“脊令飛鳴聲不息,先急後悲何悽惻。”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韻》:“班睽行雁列,原益脊鴒咨。”參見“ 鶺鴒 ”。
“脊令”是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字面指代 “脊令”即鹡鸰,是一種水鳥名。其特點為飛行時鳴叫、行走時尾部搖動(《詩經》毛傳描述),常栖息于近水區域。
二、文學象征 源自《詩經·小雅·常棣》的“脊令在原,兄弟急難”,以鹡鸰失所比喻兄弟在困境中相互扶持,成為“兄弟友愛”的經典意象。後世文學中常沿用此意,例如:
争議點補充 傳統注解認為鹡鸰是水鳥,“在原”暗示其身處異常環境以喻急難,但現代學者指出鹡鸰實際多在近水陸地活動,所謂“異常”可能是文學誇張手法。
(注:如需了解具體詩句或典籍原文,可參考《詩經》《黃庭堅集》等文獻。)
《脊令》是一個獨特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脊”的解語。“脊”意指人和動物體内的脊椎,也可引申為事物的中心或支撐。而“令”則表示命令、指令的意思。因此,組合在一起,《脊令》可以理解為脊椎的作用或指導的命令。
根據《康熙字典》,《脊令》由“⺼”(肉部)和“令”(人部)組成。其中,“⺼”是指具有肉的意思,而“令”表示人的形象。根據筆畫來計算,《脊令》總共有13個筆畫。
《脊令》首次出現在《廣韻》這本古代的韻書中。它一直以來都被用來指代脊椎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人和動物身體結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脊令》的繁體字是「脊令」,在使用繁體字的地區,人們常使用這個形式來書寫和傳播這個詞語。
在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中,漢字的形态和書寫方式會發生變化。在古時候,漢字《脊令》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但其基本意義和概念沒有改變。
1. 這個舉動是我父母對我的人生的《脊令》。 2. 在公司裡,他被看作是團隊的《脊令》,因為他能夠有效地調動整個團隊的積極性。
由于《脊令》是一個較為特殊的詞語,目前并沒有具體的組詞可以列舉。
近義詞:脊梁、支柱、骨幹、核心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