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孛星的意思、孛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孛星的解釋

(1).彗星。亦指彗星的一類。《漢書·成帝紀》:“秋七月,有星孛于東井。詔曰:‘乃者,日蝕星隕,謫見于天,大異重仍。在位默然,罕有忠言,今孛星見于東井,朕甚懼焉。’”《漢書·五行志下之下》:“北鬥,人君象;孛星,亂臣類,篡殺之表也。”《晉書·天文志中》:“二曰孛星,彗之屬也。偏指曰彗,芒氣四出曰孛…… 晏子 曰:‘君若不改,孛星将出,彗星何懼乎!’由是言之,災甚於彗。”

(2).舊時星相術士亦以指災厄之星。 明 沉鲸 《雙珠記·風鑒通神》:“你到那裡,又遇孛星為敵,要見圜扉淹滞寃終雪,骨肉參商事可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孛星,是中國古代星象學和古籍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特殊天體現象,特指光芒蓬松四射、形狀如掃帚的彗星。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字義與形态特征:

    • “孛”字本義指草木茂盛、蓬勃生長的樣子,引申為光芒蓬發四射的狀态。《春秋穀梁傳·文公十四年》記載:“孛之為言猶茀也”,意指其光芒遮蔽、覆蓋。
    • 因此,“孛星”專指彗星中光芒蓬松、發散,形似掃帚或草木叢生的一類。這與光芒細長如“彗”(掃帚)的彗星在形态上有區别,古人常将“孛”與“彗”并稱或對比,如《漢書·五行志》雲:“孛者,惡氣之所生也。謂之孛者,言其孛孛有所妨蔽,闇亂不明之貌也”。
  2. 天文現象本質:

    • 現代天文學證實,孛星本質上是彗星。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其冰凍物質升華,在太陽風和光壓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彗發和彗尾。古人觀察到的“孛星”光芒四射、蓬松如絮的特征,正是彗發(圍繞彗核的氣體和塵埃雲)的視覺呈現。
  3. 文化象征與星占意義:

    • 在中國古代星占學體系中,孛星被視為兇兆或災異之象。其出現常被解讀為預示戰争、内亂、瘟疫、君主失德或重大變故。
    • 這種觀念源于其罕見、突然出現且形态異常(光芒蓬亂、遮蔽星光),被認為破壞了正常的天道秩序,是陰陽失和、惡氣萌生的體現。例如《淮南子·天文訓》将孛星歸為“邪氣”所生。
    • 因其形态特征,孛星有時也被稱為“蓬星”或“景星”(但需注意“景星”更多指祥瑞之星,具體所指需結合上下文)。
  4. 與“彗星”的異同:

    • 古籍中“孛”與“彗”常混用或并提,均指彗星。但古人試圖區分:“彗”側重描述其長尾如掃帚,“孛”則強調其光芒蓬松四射、星體本身顯得模糊不清。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在《乙巳占》中指出:“孛者,孛孛然非常,惡氣之所生也…光芒短,其光四出”。

孛星是中國古代對一類具有蓬松、四射光芒的彗星的特定稱謂。其核心含義在于描述該天體光芒蓬發、狀如草木叢生或掃帚的視覺特征(字義與形态),其本質是彗星(天文現象),并在傳統文化中被視為預示災禍、變故的兇兆(文化象征)。它與“彗星”概念有重疊,但古人更強調其光芒四散、遮蔽星光的形态特點。

參考來源: 《春秋穀梁傳》 (文公十四年傳文及注疏) 《漢語大詞典》 “孛星” 詞條釋義 《漢書·卷二十七·五行志下之下》 現代天文學彗星定義及觀測特征 (基礎科學共識) 《開元占經》卷八十八至八十九 (彗孛占) 《淮南子·卷三·天文訓》 《史記·天官書》及相關注疏 (涉及星名異同) 《晉書·卷十二·天文志中》 李淳風《乙巳占·卷八·彗孛占》

網絡擴展解釋

“孛星”是中國古代對彗星的一種特定稱呼,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天文學定義
孛星是彗星的一種類型,其特點是光芒四射、呈散射狀,與普通彗星(僅單方向拖尾)不同。據《晉書·天文志》記載:“二曰孛星,彗之屬也。偏指曰彗,芒氣四出曰孛”。例如《漢書·成帝紀》提到“有星孛于東井”,即指此類天體現象。

2. 星相學象征
古代星相術士認為孛星是災厄的預兆,常與政治動蕩、社會危機關聯。如《漢書·五行志》稱其為“亂臣類,篡殺之表”,《雙珠記》等文學作品也借孛星隱喻人物命運波折。此外,在道教星命體系中,月孛星被列為“十一曜”之一,代表特殊命理影響。

補充說明
“孛”字讀音存在争議,部分文獻注音為“bó”(如滬江詞典),也有注“bèi”(漢典),可能與古今音變或方言差異有關。

别人正在浏覽...

白懸懸八犍幫差鞭棰敞車長茭朝經暮史重映待祿倒述大胥風木沣沛風喻複審幹闆疳瘡梗澁鬼撇漢節紅窗影猴瘦懷慙虎館加急儉居瘠觳金丹謹笃靜念稷下先生矩尺抗塵走俗考終命料桶李代桃僵令章醲醴努出攀雲品骘破陷千生萬死僑民耆耋奇恒傾詐神超十緊手夾素火腿俗計撻笞偎抱無次香槽鮮氣洩然薪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