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 a single armoured warrior remains] 形容全軍覆沒
乘其不備,人啣枚,馬摘辔,暗劫營寨,殺彼片甲不存,方知我等厲害。——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
猶片甲不回。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死忠》:“我 夫差 收 楚 服 越 ……昨遣太宰先領一枝軍去,與 齊 戰于 艾陵 之上,殺得他片甲不存。”亦作“ 片甲不留 ”。《說嶽全傳》第二三回:“為兄的在此劄營,意欲等候番兵到來,殺他一個片甲不留。”
“片甲不存”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用于形容戰争中全軍覆沒的慘烈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片甲不存”通過具象的戰争場景,傳遞了“徹底潰敗”的核心含義,既保留了古典語境,也適用于現代比喻。若需查看更多例證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浣紗記》《封神演義》等文獻來源。
《片甲不存》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戰鬥中士兵全部陣亡,沒有一個生還。
《片甲不存》由“片”、“甲”、“不”、“存”四個字組成。
其中,“片”的部首是“片”,總共有4畫;“甲”的部首是“田”,總共有5畫;“不”的部首是“一”,總共有4畫;“存”的部首是“子”,總共有6畫。
《片甲不存》最早出現在中國曆史上的《史記》,是描述秦朝末年的戰争狀況。
《片甲不存》的繁體字為「片甲不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片甲不存》的基本形态并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由四個字組成。
1. 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敵人全軍覆滅,片甲不存。
2. 面對強敵,我們決不能讓自己片甲不存。
片甲:指戰士的盔甲。
存:指存在、保存。
全軍覆滅、覆沒無遺、盡數陣亡。
全軍生還、幸存歸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