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神不定。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張質》:“ 質 之馬為鬼所取…… 質 歸憩數日,方能言,然神識遂闕。 元和 六年, 質 尉 彭城 , 李生 者為之宰,訝其神蕩,説奇以導之, 質 因具言也。”
"神蕩"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生僻的詞彙組合,其含義需要結合構詞法及曆史語料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的構詞規律分析,"神"指精神意識,"蕩"含搖動、放逸之意,二字組合可指代兩種狀态:
一、精神恍惚态 見于明清小說中"神蕩魂搖"的固定搭配,形容人受到強烈刺激後意識遊離的狀态,如《金瓶梅詞話》第十七回描寫人物"不覺神蕩魂搖,不能禁止"(中國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此用法與心理學所述的"意識解離狀态"存在語義關聯。
二、超然放逸态 《莊子·逍遙遊》中"神人無功"的哲學理念,在魏晉玄學發展中衍生出"神蕩"的抽象用法,特指摒棄世俗拘束的精神境界。這種釋義可參照《世說新語·文學》劉孝标注引支遁《逍遙論》所述"至人乘天正而高興,遊無窮于放浪"(中華書局,2007年版)。
現代漢語規範類辭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尚未收錄該詞條,建議學術寫作引用時優先采用《漢語大詞典》或《中文大辭典》(台灣中國文化學院,1968)的相關釋義框架。
“神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心神不定”,常用于描述人因外界或内心因素導緻的精神波動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例句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典及唐代文獻《續玄怪錄》。
百疾豹文鼠變奏曲碧漢冰鎮擘坼怖恐長短倡條冶葉敕授酢歰大家數膽幹宕宕法綱飯袋放達不羁費想甘淵閣不住膈疝宮鄰苟免官止神行歸附桂堂貴姓火舫檢考剿撫交換積沙成塔課仿闊疎老路留學生龍亢陸遜沐胥拟出昵就飄迅硗戛欽率慎慮事況石氣疏外曙煙天人師投竄頹爾汍蘭微谏溫熱毋幾五量店無慮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