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 a single armoured warrior remains] 形容全军覆没
乘其不备,人啣枚,马摘辔,暗劫营寨,杀彼片甲不存,方知我等厉害。——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
犹片甲不回。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死忠》:“我 夫差 收 楚 服 越 ……昨遣太宰先领一枝军去,与 齐 战于 艾陵 之上,杀得他片甲不存。”亦作“ 片甲不留 ”。《说岳全传》第二三回:“为兄的在此札营,意欲等候番兵到来,杀他一个片甲不留。”
“片甲不存”是一个汉语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战争中全军覆没的惨烈场景。以下是详细解释:
“片甲不存”通过具象的战争场景,传递了“彻底溃败”的核心含义,既保留了古典语境,也适用于现代比喻。若需查看更多例证或出处细节,可参考《浣纱记》《封神演义》等文献来源。
《片甲不存》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战斗中士兵全部阵亡,没有一个生还。
《片甲不存》由“片”、“甲”、“不”、“存”四个字组成。
其中,“片”的部首是“片”,总共有4画;“甲”的部首是“田”,总共有5画;“不”的部首是“一”,总共有4画;“存”的部首是“子”,总共有6画。
《片甲不存》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史记》,是描述秦朝末年的战争状况。
《片甲不存》的繁体字为「片甲不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片甲不存》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是由四个字组成。
1.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敌人全军覆灭,片甲不存。
2. 面对强敌,我们决不能让自己片甲不存。
片甲:指战士的盔甲。
存:指存在、保存。
全军覆灭、覆没无遗、尽数阵亡。
全军生还、幸存归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