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懼汗下。《太平廣記》卷二九八引 唐 戴孚 《廣異記·李播》:“﹝ 李播 ﹞謂 仁軌 曰:‘府君薄怪相公不拜……’ 仁軌 惶汗久之。”《明史·陳性善傳》:“帝威嚴,見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 清 周亮工 《又與高康生書》:“每展畫冊,見 蔚老 以性命應我,使人惶汗。”
“惶汗”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為因極度恐懼或驚慌而流汗,常用于形容人在面臨重大壓力或危險時的緊張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當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學術或文學領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強度。例如:“面對突發危機,他雖表面鎮定,内心早已惶汗如雨。”
該詞通過“心理恐慌”與“生理反應”的結合,生動刻畫了極端緊張的狀态,需結合古典文獻或特定場景使用。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解釋,可參考滬江詞典等來源。
惶汗是一個漢語詞彙,形容害怕或焦慮而出現的汗水。它由兩個部分組成:惶和汗。
“惶”是一個常用的形容詞,意思是害怕、擔憂。它的部首是心(心字旁),總共有九畫。它是一個形聲字,由“忄”(心字底部的2畫)和“荒”(草字頭上的8畫)組成。心旁表示與情感、精神相關的意思,而“荒”則表示忙亂、失措。
“汗”是一個常見的名詞,意思是人體排出的液體。它的部首是水(三點水),總共有三畫。這個字是一個象形字,用幾筆模糊地描繪了水滴的形狀,表示汗液。
《惶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人們常常在受到驚吓或緊張時流汗,所以形成了這個詞彙。這個詞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類似,隻是筆畫形狀略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惶汗》為例,繁體字寫法中的“惶”字的部首心字旁字形更為複雜,而“汗”字的3畫中的一畫是一個小變形的“水”字旁。這些變化有助于更準确地表達字形所包含的意義。
例句:
1. 面對困難,他渾身惶汗直冒。
2. 考試前的緊張讓他滿頭惶汗。
組詞:惶恐、惶急、汗衫
近義詞:擔憂、憂慮、緊張
反義詞:淡定、鎮定、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