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語bimba音譯。蘋果。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三》:“上苑之蘋婆, 西涼 之蒲萄, 吳 下之楊梅,美矣。” 清 曹寅 《沖谷四兄歸浭陽予從獵湯泉同行不相見十三日禁中見月感賦兼呈二兄》詩:“争似蘋婆雙院裡,揮毫日日醉6*春6*風。”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蘋婆漢語 快速查詢。
“蘋婆”一詞的含義可從植物學、語言文化及藥用價值三方面解析:
基本屬性
蘋婆(學名:Sterculia monosperma)是錦葵科(原屬梧桐科)蘋婆屬的常綠喬木,樹高可達10米,樹皮褐黑色,小枝幼時被星狀毛。葉薄革質,呈長圓形或橢圓形,長8-25厘米,全緣無毛。
花果特征
花期4-5月,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萼乳白色漸轉淡紅色,無花瓣,雄蕊多數;蓇葖果成熟時鮮紅色,裂開似鳳眼,故别名“鳳眼果”。種子黑褐色,可食用,口感類似闆栗。
詞源與别名
“蘋婆”古稱“頻婆”,源自梵語“bimba”音譯,意為“身影”,指其果實形态優美。常見别名包括鳳眼果、七姐果、枇杷果等,因地域和用途差異得名。
文學意象
在古籍中,“蘋婆”偶作成語,形容人年老體衰、容顔憔悴,但此用法較罕見,更多見于特定方言或文學比喻。
生長環境
主要分布于中國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喜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耐陰蔽。
食用與藥用
種子富含澱粉,可煮食或入藥,具有溫胃消食、解毒殺蟲的功效;根、樹皮等部位也可煎湯或外用治療痢疾、皮膚病。華南地區常以葉裹粽,體現其飲食文化價值。
蘋婆(píng pó)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蘋和婆。
蘋的部首是艹,共三畫,表示“草”的意思。婆的部首是女,共三畫,表示“女性”的意思。
《蘋婆》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經典。在佛經中,蘋婆指的是僧人的母親或惡婆,常用來形容世俗中的嚴厲、兇惡或難以親近的女性。
在繁體字中,蘋婆的寫法為「蘋嬤」。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也有所不同,蘋婆的古體字可以寫作「蘋皤」。
以下是蘋婆的幾個例句:
關于蘋婆的組詞,可以使用與“婆”相關的詞語,如婆婆、婆家、婆婆媽媽等。而與“蘋”相關的詞語較少,可以用蘋果、草蘋等。
蘋婆的近義詞可以是嚴厲、兇惡、剛硬等。而反義詞則可以是和善、溫和、慈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