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憐憫不安。《宋書·明帝紀》:“且住諸淪逼,雖經累宥,逋竄之黨,猶為實繁。宵言永懷,良兼矜疚。”
“矜疚”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細微差異,綜合多來源信息解釋如下:
憐憫不安
根據漢典和《宋書·明帝紀》的記載,“矜疚”最初指因憐憫他人遭遇而産生的不安情緒。例如帝王面對百姓疾苦時,既心懷同情又因無法解決困境而自責(“宵言永懷,良兼矜疚”)。
内心愧疚與自責
現代詞典如查字典補充了另一層含義,即因自身過錯或傷害他人而産生的道德性内疚,強調對行為的反思與責任感。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不同詞典的釋義差異,可參考漢典及《宋書》相關篇章。
矜疚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感到内心深處有罪惡感或忏悔的情緒。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某個過失、錯誤或傷害感到内疚、後悔的心理狀态。
矜疚由“矢”和“癶”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矢”部首表示箭,意味着快速,“癶”部首表示運動,意味着發出去的箭。
根據部首筆畫的統計,矜疚這個詞由15個筆畫組成。
矜疚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莊子》,其中有一句話“故曰矜其過而疚其中,”意思是“所以說擺弄可憐的過失而使他感到痛苦。”這個詞的使用使得矜疚成為了标準的文言詞彙,後來漸漸流傳至現代漢語中。
矜疚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矜疚」,保留了原來的形狀和部首。
在古代,矜疚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例如在金文中,矜的形狀可能稍微有些變化,但整體上仍能辨認出來。疚也可能像「癤」這樣寫,但讀音和意義仍保持不變。
1. 他對于自己造成的傷害感到矜疚不已。
2. 她矜疚地向朋友道了歉。
矜疚感、矜疚自責、矜疚地、矜疚不已
懊悔、内疚、忏悔、自責
無悔、無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