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教化。 漢 應劭 《風俗通·皇霸·五帝》:“言其承文易之以質,使天下蒙化,皆貴貞慤。”《後漢書·皇後紀下·靈帝宋皇後》:“歷年已久,海内蒙化。” 宋 曾鞏 《洪範傳》:“民之罪自作也,然猶有漸於惡者久而蒙化之日淺者,則又曰勿庸殺之,姑惟教之,未加之以刑也。”
“蒙化”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méng huà(),意為“受教化”,指通過教育、道德熏陶等過程使民衆或個體逐漸接受并遵循某種文化規範或價值觀念。
二、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應劭《風俗通·皇霸·五帝》提到“使天下蒙化”,強調通過禮制引導百姓;《後漢書》亦用“海内蒙化”描述社會整體的文明進程()。宋代曾鞏在《洪範傳》中進一步引申,指對初犯過錯者“蒙化之日淺”,即教化需循序漸進()。
三、相關拓展
若需更多古籍用例或相關成語(如“被澤蒙庥”),可參考權威詞典進一步查閱()。
《蒙化》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被熏陶或影響使其逐漸變得善良正直、明理聰慧。
《蒙化》的部首是艹,總共有11個筆畫。
《蒙化》一詞來源于古代經書《周易》中的《乾卦》。《乾卦》是道家經典,其中包含了關于自然和人生道理的哲理思考。在《乾卦》中,有一句話“元亨利貞,潛在其中”,意思是宇宙間萬物都有内在的本質,待到時機成熟,自然會顯露出來。這句話啟示人們,要不斷修身養性,受到良好影響,才能獲得和諧和成功。
《蒙化》的繁體字是「蒙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蒙化》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是:「蒙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蒙化》的例句:
1. 他的人品經過多年的蒙化,變得越來越正直。
2. 這本書能夠蒙化人的心靈,讓人們變得更善良。
3. 孩子們需要良好的教育來蒙化他們的行為和思想。
與《蒙化》相關的組詞有:
1. 蒙受:遭受或接受某種情感、經曆或教育的影響。
2. 受蒙:接受他人的啟發和教導,受到蒙化。
3. 化蒙:被熏陶或影響,使人逐漸變得善良正直。
與《蒙化》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啟蒙:開導、教育,使人們從無知到有知。
2. 熏陶:經過溫和的引導和教育,使人的品行和性情得到改變。
與《蒙化》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污化:使人的思想、品德等變得堕落、腐化。
2. 負蒙:受到不良影響,變得越來越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