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懼震驚。《後漢書·酷吏傳·陽球》:“ 球 既誅 甫 ……權門聞之,莫不屏氣。諸奢飾之物,皆各緘縢,不敢陳設。京師畏震。”
"畏震"是由"畏"與"震"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古漢語詞彙。《漢語大詞典》将其訓釋為"因畏懼而震動"的複合詞義。從字源學角度分析:"畏"字甲骨文作手持棍棒之形,本義為恐懼,《說文解字》釋作"惡也";"震"字從雨辰聲,《爾雅·釋诂》注為"動也",引申為威懾、驚恐之義。二者合訓指向因外界威懾産生的心理震顫狀态。
該詞多見于先秦典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即有"諸侯畏震"的記載,描述周王室衰微時諸侯國對霸主權威的畏懼心理。在《漢書·王莽傳》"四夷畏震"的用例中,則特指邊疆民族對中央王朝的威懾感。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作為獨立詞條使用,其語義場被"震懾""威懾"等雙音詞替代。《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歸入古語詞範疇,建議在當代書面表達中優先使用現代通用詞彙。
注:參考文獻依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版)、《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等權威辭書。因古籍文獻網絡版本版權限制,建議查閱中華書局古籍數據庫獲取原始出處。
“畏震”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èi zhèn,其核心含義是恐懼、震驚。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構成:
詞義擴展:
在《後漢書·酷吏傳·陽球》中記載:“京師畏震”,描述陽球誅殺權臣後,權貴階層因震懾而收斂行為,民衆亦感到驚恐的情景。
可用于形容: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3)将其歸類為“成語”,但主流詞典(如、4、10)均标注為普通詞語,且未限定于“地震”場景,需結合語境理解。
抱恩寶塔詩卑懦弊梗冰暴駁诘漕臣稱計晨膳酬接道衢打啓發髴髴洑水杠刀膏澤臯渚公券橫切戶貫僭王祭飨撠掖跼踡浪猜樂兵靈景六丑流俗冥瞽南北人内潤年事砰朗坯布奇文共賞人小鬼大榮侍儒玄颡根沙人沙日煞癢神工鬼力射團侍禁柿盤孰視寺刹搜寥塌直退謙突進唾哕外轉缃葉憲式現眼嚣喧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