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蟠蛇 ”。盤曲的蛇。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諾臯下》:“ 朱道士 者, 太和 八年,常遊 廬山 ,憩於澗石,忽見蟠虵如堆繒錦,俄變為巨龜。訪之山叟,雲是元武。” 梁啟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第三節:“不見夫花匠乎?以松柏之健勁,而能蟠屈繚糾之,使如盤、如梯……如卧獸,如蟠蛇,何也?自其勾萌莖達之時而戕賊之也。”
關于“蟠虵”的詞義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蟠虵」指盤曲的蛇,本義與“蟠蛇”相通,形容蛇類蜷曲的形态。該詞屬古代漢語詞彙,多用于文學作品中。
二、古籍與文學用例
三、字形與引申義
需注意的細節:
建議結合《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驗證,或參考更多權威文獻用例。
《蟠虵》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蟠曲的蟲子。蟠虵的本義是蛇或蚯蚓。用于形容物體彎曲、盤繞的樣子。
蟠虵的拆分部首是虍和虍,它的總筆畫數是16畫。
《蟠虵》一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但在古代文獻中可以找到一些相關記載。蟠虵可能指的是蛇類動物,也可能指的是蚯蚓。蟠虵的形态曲折、盤繞,可能是由于古人觀察到蛇或蚯蚓常常扭動、纏繞的行為而得名。
蟠虵的繁體字是「盤螈」。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差異。《說文解字》是最早的漢字字典,收錄了大量的字形描述。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蟠虵」的古字形為「蟠蟛」。
1. 山道蜿蜒盤繞,宛如一條蟠虵。
2. 他的身材修長,身體柔軟,像一條蟠虵一樣宛轉。
蟠虵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形容詞,較少用于構成新的詞組。
與蟠虵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盤曲、蜿蜒、纏繞。
與蟠虵意思相反的詞語有:筆直、直線、直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