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盘曲而难以为器的树木。 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何则?以左右先为之容也。” 唐 孟郊 《山老吟》:“蟠木为我身,始得全天年。” 宋 李纲 《谢除尚书右仆射表》:“顾臣何者,被遇若兹。蟠木轮囷,无左右先容之助;循墙傴僂,怀颠危非据之慙。”
(2).传说中的山名。一说,即 扶桑 。《大戴礼记·五帝德》:“﹝ 顓頊 ﹞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 幽陵 ,南至于 交趾 ,西济于 流沙 ,东至于 蟠木 。” 孔广森 补注:“《海外经》曰: 东海 中有山焉,名曰 度索 ,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 裴駰 谓 蟠木 即此也。”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宫调曲四》:“ 阴陵 朝北附, 蟠木 引东臣。” 章炳麟 《封建考》:“昔在 顓頊 ,地东至 蟠木 ,南至 交趾 。 蟠木 者,一曰 榑木 ,则 扶桑 也。”参阅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史记一·五帝本纪》、 清 俞樾 《群经平议·大戴礼记二》。
“蟠木”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盘曲难为器的树木
指枝干盘曲、形态奇特而难以加工成器具的树木。此义项最早见于汉代邹阳《狱中上书自明》:“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何则?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比喻看似无用之物,经过雕琢或机遇可成珍贵器物。
传说中的山名
一说为东海中的神山“扶桑”,与古代神话相关。《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颛顼“东至于蟠木”,孔广森注引《海外经》称其位于东海,山上有屈蟠三千里的大桃树。
部分学者(如杨牧青)认为,“蟠木”可能代指古代东海区域的岛屿,包括今日本、朝鲜半岛等地。此观点结合了《庄子·秋水》“蟠木不生”的描述,推测其与地理环境相关,但属于引申解释,未形成广泛共识。
“蟠木”的核心含义集中于盘曲的树木与神话山名两类,其他解释多为引申或学术推测。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其意。
蟠木是指生长茂盛、枝叶繁茂的大树。这个词汇常用于形容树木状况良好、健壮的景象。
蟠木的部首是虫,为双音字。它的拆分部首是“虍”,拆分笔画是14画。
蟠木一词起源于古代汉语,典故来自《尔雅·释木》。在古代文化中,蟠木常常寓意着长寿、繁荣和吉祥。
蟠木的繁体字是「盤木」。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蟠木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具体写法可参考古代字典或古代文献。
1. 那棵蟠木高耸入云,给整个花园增添了一片翠绿。
2. 这片蟠木林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幽静的仙境。
3. 风吹过,蟠木的树叶沙沙作响,宛如自然的音乐。
蟠龙、栩栩如生、蜿蜒曲折、繁茂如林
茂盛、繁荣、郁郁葱葱
凋零、槁木死灰、无生气
薄奠悖慢拆梢趁途楚楚作态蠢动含灵春廪戳活儿黜弃丹江口水利枢纽盗边乏军兴发蒙解缚返本朝元凡费方便主子返舌各自供艺乖劣果烈鹤国秽菜及冠极美酒城玑璿寄赃撅皇城,挝怨鼓句计抗水考盘客使愧耻困蹴炼骨蒌翣沦歇冥卫捊聚千峰百嶂窃起鹊洲三下五除二三熏三沐扫土失意鼠胎苏耽俗监索牛蓑衣裙俗主塔布囊泰国填守托踪瓦上霜小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