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昧揥的意思、昧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昧揥的解釋

暗中抛出。 漢 劉向 《說苑·辨物》:“物故有昧揥而中蛟頭,掩目而别白黑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昧揥”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主要見于早期文獻和字典中。根據《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有以下兩層含義:

  1. 隱晦不明

    指事物或言辭含義模糊、難以理解,如《說文解字注》中釋“昧”為“暗”,“揥”通“蔽”,組合後引申為“隱而不顯”之義。例如古籍中描述人物心事時,常用“其志昧揥”表示内心深藏不露。

  2. 棄置不顧

    在部分方言用法中,“昧揥”可表示對事物的輕視或抛棄,如《方言箋疏》提到“揥”有“去”之意,與“昧”結合後含“因不明而舍棄”的語義。此用法多出現在先秦文獻的注釋中。

該詞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文獻時仍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上釋義綜合參考自《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2005年)。

網絡擴展解釋

“昧揥”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目前僅見于古籍或特定文獻中。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1. 基本詞義
    “昧揥”意為“暗中抛出”,出自漢代劉向《說苑·辨物》:“物故有昧揥而中蛟頭,掩目而别白黑者。”此處的“昧”指暗、隱蔽,“揥”為抛擲動作,合指在隱蔽狀态下投出某物。

  2. 字形與構成

    • “昧”本義與“日”相關,表示光線昏暗(如“昧旦”指天未全亮),引申為糊塗、不明事理(如“愚昧”)。
    • “揥”在古漢語中多作動詞,如摘取或投擲,現代已不常用。
  3. 使用場景與語境
    該詞主要用于描述隱蔽或不合常理的行為,如《說苑》例句中通過“昧揥”強調“看似隨意卻精準達成目的”的矛盾現象。現代漢語中幾乎不再使用,屬于古漢語遺留詞彙。

  4. 補充說明
    需注意“昧”與形近字“眛”“昩”的區别(三者分别與“日”“目”“木”相關)。若需引用古籍相關内容,建議核實原始文獻或權威注釋版本。

“昧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極罕見,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其含義。對于普通讀者,了解“昧”的常見含義(如愚昧、幽暗)更為實用。

别人正在浏覽...

百兩篇白頭如新白瞎筆述不見得城阚襯施錢春弓淳言從班擋護答問得人意得喪動怒惡損發髻副産品榦世高嶷光盒灌灌寒蟬仗馬邗關宏拔紅利弧弦檻車賤辰绛阙見哭興悲羁纏寬慰酷能斂息烈光利舌論旨呂公書買譽名公巨卿冥冥之志盤中詩啟首去邪攘攘認字辱國審慎說古司職吏頌石隨葬太早計提學童牙腿腕子握發吐飧響撚子香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