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守險要之地。《左傳·襄公十八年》:“不能戰,莫如守險。”《三國志·魏志·裴潛傳》:“ 太祖 問 潛 曰:‘卿與 劉備 俱在 荊州 ,卿以 備 才畧何如?’ 潛 曰:‘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閒守險足以為一方主。’”《南史·陳宜黃侯慧紀傳》:“ 隋 将 楊素 奮兵擊之,四十餘戰,争 馬鞍山 及 磨刀澗 守險。”
根據多個來源的綜合分析,“守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據守險要之地,主要用于軍事或戰略防禦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戰略意義
該詞強調通過控制易守難攻的關隘、山嶺等,達到“以少制多”的防禦效果。例如《左傳·襄公十八年》記載:“不能戰,莫如守險”,即當無法正面交戰時,應優先選擇險要地形防守。
古籍例證
“守險”與“守成”“守勢”等詞相關,但更側重地理優勢的利用,而非單純被動防禦。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軍事理論背景,可參考古代兵書如《孫子兵法》地形篇。
“守險”是一個動詞短語,意思是為了保護或保持某種狀态而堅定地守衛或守護某個地方或事物。
“守險”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
1. 宀(mián):表示與屋頂或住宅相關的事物。
2. 隹(zhuī):表示一種鳥類。
“守險”的總筆畫數為11畫。
“守險”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傳統。在古代,人們常常要守衛自己的家園或重要地點免受外敵或自然災害的侵害。因此,形成了“守險”這一詞語,以描述這種保護的行為。
“守險”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守險”。
在古代,人們寫漢字的形式有所不同。根據古代字形和書寫習慣,一種可能的“守險”古字形如下:
宀(mián) 隹(zhuī) 尢(wāng) 三(sān) 頁(yè)
1. 他們堅守險要地,不斷進行巡邏,以确保安全。
2. 這個村莊的居民守險克敵,成功抵禦了敵人的入侵。
1. 守護:為保護某人或某物而提供保護。
2. 守衛:守備或保衛某地或某物。
3. 守候:等待、監視或保持警惕。
1. 保衛:指為了守護、保護某人或某物而進行行動。
2. 看守:指擔負保管、監視、照看某地或某物的職責。
1. 侵入:指入侵、侵犯某個地方或某個領域。
2. 放棄:指主動放棄、不再保護某人或某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