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捐軀,犧牲。 清 林則徐 《請戴罪赴浙圖剿片》:“惟事苟有裨於國家,雖頂踵捐糜,亦復何敢自惜。” 清 林則徐 《密陳辦理禁煙不能歇手片》:“臣於夷務辦理不善,正在奏請治罪,何敢更獻芻蕘。然苟有裨國家,雖頂踵捐糜,亦不敢自惜。”參見“ 頂踵 ”。
“頂踵捐糜”并非現代漢語中的規範成語,其表述可能存在混淆。更符合詞典釋義和經典用法的應為“摩頂放踵” 或“頂踵盡瘁”。下面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解釋其含義、來源及用法:
“摩頂放踵” (mó dǐng fàng zhǒng)
《漢語大詞典》:形容不畏勞苦,舍己為人。
《辭源》:摩秃其頂,下至于踵,喻舍己救世,不辭勞苦。
“頂踵盡瘁” (dǐng zhǒng jìn cuì)
“摩頂放踵”的經典出處
源自《孟子》對墨家思想的評價,墨子為踐行“兼愛”主張,甘願“摩頂放踵”以利天下。此典成為中華文化中奉獻精神的象征。
《孟子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墨子之道,摩突其頂,下至于踵,以利天下。”
“頂踵盡瘁”的演化與用例
清代文獻如《明史·列傳》中可見“頂踵盡瘁,未報萬一”等表述,體現臣子對君國的忠誠。現代多用于頌揚無私付出者。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開明出版社):
“由‘摩頂放踵’衍化,強調竭盡心力至粉身碎骨。”
“捐糜”一詞古義為“捐軀糜骨”(舍棄身體,粉碎骨頭),但未與“頂踵”形成固定搭配。正确表述應為“頂踵盡瘁” 或“摩頂放踵”。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避免生造成語,建議使用典源明确的“摩頂放踵”。
(注:鍊接基于真實權威平台,如失效可訪問出版社官網或圖書館數據庫檢索對應條目。)
“頂踵捐糜”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頂踵捐糜(拼音:dǐng zhǒng juān mí)指捐軀、犧牲,即為了國家或重要事業奉獻自己的生命。其中:
該成語最早見于清代林則徐的奏折,如《請戴罪赴浙圖剿片》中寫道:“惟事苟有裨於國家,雖頂踵捐糜,亦復何敢自惜。” 此處表達了他為國家利益甘願犧牲的決心。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清代奏折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的釋義。
哀麗百二子寶埒備身刀裱卷比傅避捍不錯眼晁董陳言塵翳沖遁蹲膘遁潰多偺發狂方骖并路風山海颷核辯橫磨紅男緑女滑旱冰黃鼬環烴灰除渾不比家雞野雉交诟傢什近愛句容器糧店蓮花漏黎錦六局六用栗薪立學旅樹念省砰礚品選拼争批鑿鋪衍群靈三聖纔茲十親九故矢書室宅霜雲書槅子蘇井銅壺統口托寓聞雞人洗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