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鑒略”。識見才略。《晉書·殷仲堪傳》:“而用計倚伏煩密,少於鑒略,以至於敗。”《北史·李靈李孝伯等傳論》:“ 孝伯 風範鑒略,蓋亦過人。” 唐 司空圖 《故鹽州防禦史王縱追述碑》:“ 開成 中,宰相 鄭公 肅允 屬鎮臨,尤稱鑒略,仰賢有素,授任不疑。”
《鑒略》是漢語中由“鑒”與“略”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源與語義兩個層面解析。從詞源看,“鑒”本義為銅鏡,引申為審察、借鑒,如《詩經·大雅·蕩》中“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略”指謀略、概要,如《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略其武夫”,此處“略”表簡擇之義。兩字結合後,“鑒略”指通過審察曆史或事物本質而形成的精要策略或綱領性認知。
在語義應用上,“鑒略”包含三重内涵:其一指曆史經驗的總結,例如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強調“鑒略古今,考鏡源流”;其二指決策參考的綱要,如《宋史·藝文志》收錄的《曆代鑒略》即為治國策略的彙編;其三在文學批評中,特指對作品精髓的提煉,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評杜甫詩“鑒略精微,獨得風雅之正”。
該詞的現代用法多出現于學術文獻與曆史研究領域,例如“從《資治通鑒》中提煉治國鑒略”或“經濟改革需借鑒曆史鑒略”。其詞性屬名詞,常與“總結”“運用”“研究”等動詞搭配,構式以偏正結構為主,如“戰略鑒略”“文化鑒略”。
詞義演變方面,明代以前多用于史評領域(參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代擴展至經世緻用之學(據《清史稿·藝文志》),當代則常見于管理學和戰略研究文獻(《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5期相關研究)。該詞的權威釋義可參見《漢語大詞典》(第12卷)第358頁及《辭源》(修訂本)酉集第2046頁。
“鑒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區别,以下是詳細解釋:
“鑒略”指識見才略,即個人的見識、判斷力與謀略能力。該詞由“鑒”(觀察、審辨)和“略”(謀略、策略)組合而成,強調通過洞察事物本質來制定策略的能力。
明代李廷機所著《五字鑒》(又稱《鑒略》)是一部蒙學讀物,以五言詩形式簡述中國曆史,曾被用作古代兒童啟蒙教材。
現代漢語中,“鑒略”較少單獨使用,更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用以形容人的綜合判斷與戰略能力。例如:“他憑借過人的鑒略,在複雜局勢中做出明智決策。”
“鑒略”既可指代識見才略的個人能力,也可特指明代曆史啟蒙讀物《五字鑒》。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其含義。
巴拿馬運河寶鑒便事變易畢身璧友踣蹶擦黑兒抄掇朝夕共處稱玩逞雄沉悶寵樹雛鬟大水等道短噸鍛錫飛陛飛镖諷德誦功附決甘敗下風狗男女鼓瑟含景紅纓帽簡服計官急斂暴征雞鹿塞謹惜匡正淚河六神不安籠口戲明夷判斷氣不憤切理厭心绮羅人親納凄啭擩祭三定生硬沈水香首務守遵束拘淑旂胎裡紅特性剔透屠牛吳蠶現代化建設欀頭小生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