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而起的意思、拍案而起的详细解释
拍案而起的解释
[strike the table and rise to one’s feet] 拍着桌子猛然起立。形容极为愤怒
芈氏大怒,拍案而起。——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词语分解
- 拍案的解释 拍击桌面,表示非常惊异,赞叹或愤慨等拍案叫绝详细解释以手击桌。表示惊异、发怒、感慨或振奋。《西游补》第四回:“也有大笑拍案,叫命,命,命。”《说唐》第四二回:“ 李密 见 秦王 ,拍案大怒。” 太平
- 起的解释 起 ǐ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起床。起立。起居。起夜。 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运。起跑。 开始:起始。起码(最低限度,最低的)。起步。起初。起讫。起源。 拔出,取出:起锚。起获。 领取(凭证):起护
网络扩展解释
“拍案而起”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pāi àn ér qǐ,以下为详细解释:
含义
- 字面意义:拍打桌子并猛然站起(“案”指桌子)。
- 引申义:形容极度愤怒或愤慨时的激烈反应,也可用于表达对不公或反动势力的强烈不屈服态度。
出处
- 古代文献:最早见于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6回:“半氏大怒,拍案而起。”
- 现代用例: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这一引用使该成语更广为人知。
用法与结构
- 语法:连动式结构,常作谓语、宾语,属中性成语。
- 语境:适用于描述因愤怒、义愤或反抗压迫时的强烈情绪和行为。
示例
- 例句1:“听到对方颠倒黑白的言论,他拍案而起,当场驳斥。”
- 经典用例:毛泽东以闻一多的例子展现知识分子面对强权的无畏精神。
补充信息
- 近义词:义愤填膺、忿然作色、忍无可忍。
- 反义词:泰然处之、心平气和、悠然自得。
- 注意:成语中的“而”读作“ér”,发音需准确。
如需更全面出处解析,可参考《东周列国志》或毛泽东著作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拍案而起:定义和来源
拍案而起是一个成语,形容因愤怒、激动或震惊而突然站起来的姿态。当人们对某事感到极为愤怒、激动或震惊时,可能会突然拍案而起,表达内心的激烈情感。
这个成语的源于明代杨慎《三十年河东》:“我一拍案而起,及笔直书告之。”所以,这个词的起源是指在愤怒或激动时,拍一下案桌,表达内心情感。
拍案而起:部首和笔画
拍案而起的部首是手(手部),它是一个常见的部首,常常与与手有关的汉字有关。
拍案而起这个成语由于字数较多,总共有11画。
拍案而起:繁体字
繁体字“拍案而起”:拍案而起
拍案而起:古代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然而,"拍案而起"这个成语的基本字形在古代和现代的书写中相似,没有太大的变化。
拍案而起:例句
1. 演讲者的言辞激烈,观众中不时传来一阵阵拍案而起的掌声。
2. 在听到这个令人愤怒的消息后,他拍案而起,发誓一定要找回公道。
拍案而起: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拍案叫绝、拍案而赞、起立、立即
近义词:义愤填膺、怒不可遏、情绪激动
反义词:镇定自若、淡定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