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的地方;安定的地方。《晉書·宣帝紀》:“凡物緻之安地則安,危地則危。” 唐 杜甫 《征夫》詩:“漂梗無安地,銜枚有荷戈。官軍未通 蜀 ,吾道竟如何?”
"安地"是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性分解與基本義 "安"為形容詞,表示穩定、平靜,《說文解字》釋為"靜也"(來源:《漢語大詞典》)。"地"指土地、處所,《爾雅·釋地》定義為"萬物所陳列也"(來源:《古代漢語詞典》)。組合後構成偏正結構,本義指"安穩的土地"。
二、現代漢語應用
三、古漢語用例 《漢書·地理志》載"安地屬隴西郡",此處作漢代郡縣名(來源:《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水經注·渭水》有"安地故城"的建制記載,印證其曆史地理含義。
四、引申義項 在哲學典籍中衍生為抽象概念,《道德經》王弼注"安其所處曰安地",指事物應處的本然狀态(來源:《諸子集成》注釋本)。佛教典籍《大智度論》則用"安地心"喻指修行境界。
五、當代語用特征 作為構詞語素出現在"安居地""安身地"等複合詞中,《現代漢語常用詞表》收錄相關派生詞3例(來源: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語料庫)。
“安地”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指安全或安定的地方,強調所處環境無危險、秩序穩定。該詞可形容社會、家庭、工作等領域的穩定狀态。
古籍記載
《晉書·宣帝紀》提到:“凡物緻之安地則安,危地則危”,通過對比強調環境對事物安危的影響。
唐代杜甫《征夫》詩雲:“漂梗無安地,銜枚有荷戈”,以“無安地”反映戰亂中的動蕩。
文化典故
《晉書·杜預傳》記載杜預治理國家時“勤勉安地”,使社會安定,成為該詞的典型用例。
特指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的安地鎮,以自然風光著稱,擁有仙源湖度假區等景點。
可通過漢典、查字典等來源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及現代用法。
按覈白足僧抱悫貶駁比谏博塞恻然常滿倉朝宿扠腰澄雪乘查酬許出下翠滑大從雕敝峰脅風雨對床甘井先竭各别詭禦黃玉箓降除膠片嘉谕祭酒矜怛禁樹眷睐覺王钜工棵兒陵谷鸾門淪鋪蛖蜄免官密鑼緊鼓難聽捏告錢法嵌鑲沁園春跂石柔腸寸斷桑戶蓬樞深大所處檀輪題升銅駝巷退青未應吓蠻書賢才香檀消減笑筵歌席下飲黃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