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北芒 ”。1.山名。即 邙山 。因在 洛陽 之北,故名。 東漢 、 魏 、 晉 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 漢 梁鴻 《五噫歌》:“陟彼 北芒 兮,噫!顧瞻帝京兮,噫!” 唐 沉佺期 《邙山》詩:“ 北邙山 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 洛城 。”《紅樓夢》第一回:“三劫後,我在 北邙山 等你,會齊了同往太虛幻境銷號。”
(2).借指墓地或墳墓。 晉 陶潛 《拟古》詩之四:“一旦百歲後,相與還北邙。” 唐 歐陽詹 《觀送葬》詩:“何事悲酸淚滿巾,浮生共是北邙塵。” 明 徐渭 《雌木蘭》第一出:“聽提刀廝殺把眉攢,長嗟嘆道:‘兩口兒北邙近也,女孩兒東坦蕭然。’” 王闿運 《哀江南賦》:“鬼躑躅于北邙,人蕭條于東市。”
北邙
一、基本釋義
“北邙”指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北部的邙山,亦稱“北芒”“邙嶺”。其字面含義為“北方的邙山”(“北”表方位,“邙”為山名)。在文化語境中,“北邙”因曆史上為帝王将相、名門望族的墓葬集中地,逐漸衍生為“陵墓”“墓地”的代稱,并暗含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哲學意象。
二、詞源與地理沿革
三、文化内涵與文學象征
四、現代語言應用
當代漢語中,“北邙”仍用于兩類語境:
參考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 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
: 範晔《後漢書·志·禮儀下》,中華書局點校本.
: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
: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1983年.
: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
“北邙”是古代對洛陽北部邙山的稱呼,具有地理、曆史和文化多重含義,現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釋:
一、地理概念 北邙即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部,黃河南岸,屬崤山支脈,東西綿延約190公裡,平均海拔250米。其地勢北臨黃河,南瞰洛陽城,是洛陽的天然屏障。
二、曆史地位
三、文化象征
注:部分古詩詞中的“北芒”為同義異寫,如梁鴻《五噫歌》“陟彼北芒兮”。
隘庳百腳路白面書郎伴讀背恩負義陂吏迸穴哺麋慚感草茵丑逆毳殿大蒙當昔彈正打千兒鼎争放敖翻然悔悟封金刊玉縫線憤恨酤榷還衡宏洽花麻調嘴謊狀建省焦紅醮訴潔身積靡荊棘叢生镌石沮止控帶拉呱兒狼突豕竄遼東隺劉歆柳葉金障泥龍孫滿江紅密摺黏土丕乃窮微仁言利博色喜少社會青年勝迹殊遠湯夫人搪揬薙度尪柔瓦人為力僞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