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荊 為 楚 之舊號,略當古 荊州 地區,在今 湖北 湖南 一帶。《詩·商頌·殷武》:“撻彼 殷武 ,奮伐 荊楚 。”《楚辭·大招》:“自恣 荊楚 ,安以定隻。” 唐 杜甫 《江上》詩:“江上日多雨,蕭蕭 荊楚 秋。” 宋 周邦彥 《齊天樂·端午》詞:“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風物依然 荊楚 。” 清 魏源 《<聖武記>序》:“ 荊楚 以南,有積感之民焉。”
(2).木名。古時用為刑杖。 明 餘繼登 《典故紀聞》卷一:“ 太祖 指道旁荊楚謂世子曰:‘古者用此為撲刑,蓋以其能去風,雖傷不至過甚。’”
“荊楚”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
古代地域
指周代至戰國時期的荊州地區,覆蓋今湖北、湖南全境及周邊區域。春秋戰國時楚國在此建立政權,故“荊楚”常代指楚國疆域(如《詩經·商頌》提及“奮伐荊楚”)。
現代指代
狹義上多指湖北省,因三國時期荊州核心區域位于湖北,且“楚”文化以湖北為核心輻射。
該詞兼具地理、曆史與文化内涵,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探讨其文學或曆史影響,可參考《楚辭》及相關古籍記載。
荊楚是一個中文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分别介紹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荊楚的第一個字“荊”由“艹”部和“竟”聲組成,共有9個筆畫。第二個字“楚”由“木”部和“者”聲組成,共有13個筆畫。
荊楚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經·小雅·荊}}楚》中有“荊有林、楚有條”的描述,意為荊州有茂盛的林木,楚地有蜿蜒的河流。由于“荊楚”地區植被繁茂、地勢起伏,後來人們将此地區稱為“荊楚”,以表示其自然環境的特征。
荊楚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荊楚」。
在古代,荊楚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荊的寫法為「荊」,楚的寫法為「楮」。
1. 他來自荊楚地區,熟悉當地的文化和傳統。
2. 這裡的山水與荊楚地區的景色很相似。
荊楚可以組成一些與地區、詩詞、曆史等相關的詞語,例如:荊楚大地、荊楚文化、荊楚詩派等。
與荊楚意義接近的詞語有:江漢、楚國。
與荊楚意義相反的詞語有:鄂、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