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驱逐疫鬼仪式中敲击的鼓声。 宋 陆游 《朝中措·梅》词:“鼕鼕儺鼓饯流年,烛焰动金船。”
“傩鼓”是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文化背景如下:
基本定义
指古代驱逐疫鬼仪式中敲击的鼓声,常用于傩舞或傩祭活动。其名称来源于“傩”(nuó),即古代腊月驱邪逐疫的祭祀仪式,而“鼓”则是仪式中重要的乐器。
文化功能
傩鼓不仅是乐器,更承载驱邪祈福的象征意义。在傩舞中,鼓声配合舞者的动作和呐喊(如“傩、傩、傩”),用以震慑邪祟,祈求平安。
宋代诗词中的傩鼓
陆游在《朝中措·梅》中写道:“鼕鼕傩鼓饯流年,烛焰动金船”,描绘了傩鼓声送别旧岁的场景,反映了其在节庆中的重要作用。
傩舞的演变
傩舞最初为驱邪仪式,舞者戴面具、持戈盾,后逐渐融入艺术元素,成为民间表演形式。傩鼓作为伴奏,增强了仪式的节奏感和震慑力。
江西婺源傩舞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鼓作为其核心元素之一,至今仍在春节等传统节庆中演出,延续千年文化脉络。
如需更完整的学术考证,可参考权威文献或非遗保护资料。
《傩鼓》是指传统中国民间舞蹈表演中所使用的一种特殊鼓乐器。它是一种大型的手持鼓,常用于伴奏舞蹈表演,如傩戏、杂剧等。这种鼓的名称来源于传统民间戏曲表演艺术中的角色名,也叫“镇魅鼓”,它通常由一对鼓组成,往往伴随着令人瞩目的舞蹈动作。
《傩鼓》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其中“巭”是傩的声部,而“日”是鼓的声部。傩的部首是“亻”,四画;鼓的部首是“日”,四画。
《傩鼓》这个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民间信仰和宗教仪式。在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中,人们常会使用特定的乐器和舞蹈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傩鼓作为其中一种类似的乐器,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傩鼓》的繁体字写作「儺鼓」。
在古时候,汉字《傩鼓》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傩字的早期写法为「儺」,而鼓字的早期写法为「皷」。这些变化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1. 主持人敲着傩鼓,欢快的鼓声缓缓飘动。
2. 这支舞蹈要求演员在舞蹈节奏中有力地敲击傩鼓。
1. 傩戏:指表演傩舞及相关戏曲表演形式的戏剧艺术。
2. 鼓乐:指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的音乐形式。
3. 舞蹈:指以特定动作和姿势表达情感或故事内容的艺术形式。
1. 鼓钟:旧时指鼓和钟石两种乐器。
2. 打击乐器:指通过敲击或击打来发音的乐器,如鼓、锣等。
弦乐:指通过拉弦的方式来发音的乐器,如琴、琵琶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