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堵塞道路。形容人多擁擠。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資治通鑒·唐懿宗鹹通九年》:“時民避亂,扶老攜幼,塞塗而來。”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畿輔·淹九》:“京師是日,不但遊人塞途,而四方全真道人,不期而集者不下數萬。” 郭希仁 《從戎紀略》附《錢君定三傳》:“ 元 ( 楊調元 )歸,權厝于 八仙庵 ,弔者塞途。”
“塞途”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āi tú,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指道路被堵塞,無法通行。字面意義強調交通受阻的狀态,如自然災害或障礙物導緻道路封閉。但在實際使用中,更多用于比喻人群擁擠、數量龐大的場景,例如送行、集會或逃難時人潮湧動,使道路水洩不通。
該詞通過“堵塞道路”的具象畫面,生動傳達人潮擁擠的抽象概念,兼具字面與比喻雙重含義。需注意其讀音為sāi(陰平),而非“塞車”中的sè。
塞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塞”和“途”。
拆分部首和筆畫:
“塞”字的部首是“土”,共有9畫;
“途”字的部首是“辵”,共有12畫。
來源:
“塞途”一詞的來源比較晦澀,沒有确切的來源解釋。
繁體:
“塞途”一詞的繁體字為“塞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作“塞途”的漢字有時會有一些差異,但整體形狀基本保持一緻。
例句:
1. 在穿越沙漠的塞途上,他們渴望着找到一片綠洲。
2. 塞途上的行商往往要面臨各種艱難險阻。
組詞:
塞舌爾、塞外、途經、途人。
近義詞:
道路、路途。
反義詞:
暢通、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