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賦的意思、大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賦的解釋

漢 賦以鋪叙事物見長,繼承了《楚辭》一些形式上的特點,更多地采用散文手法,因其篇章宏大,後世稱為“大賦”。大賦系對 東漢 以後抒情為主的“小賦”而言。代表作如 司馬相如 《上林賦》、 揚雄 《長楊賦》、 班固 《兩都賦》、 張衡 《二京賦》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賦是中國古代文學中"漢賦"的重要分支,以鋪陳叙事、辭藻宏麗為特征,形成于西漢鼎盛時期。其名稱最早見于南朝梁代劉勰《文心雕龍·诠賦》:"夫京殿苑獵,述行序志,并體國經野,義尚光大",特指描繪都城、宮殿、田獵等宏大題材的賦體。

從文學發展脈絡看,大賦的形成包含三個關鍵階段:①萌芽于枚乘《七發》的問對體式;②定型于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确立的"勸百諷一"結構;③成熟于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對都城題材的拓展。這種文體往往采用主客問答形式,通過虛構人物對話展開鋪陳描寫。

其文學特征具體表現為:

  1. 結構宏大:以數千言篇幅構建時空框架,如揚雄《甘泉賦》按祭祀路線展開全景描寫
  2. 辭藻富麗:大量堆砌生僻字詞,《文心雕龍》評其"繁類以成豔"
  3. 修辭繁複:綜合運用排比、誇張、拟人等手法,《子虛賦》描寫雲夢澤時連用十餘個"其"字句鋪排物産

代表作品除上述名篇外,還包括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對建築藝術的描繪,這類作品常被收錄于《昭明文選》的賦類目錄。當代學者費振剛在《全漢賦校注》中指出,大賦的審美價值在于"以文字建構的壯美空間,折射出漢代大一統王朝的文化自信"。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記載,大賦的文學史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①确立漢語文學的空間叙事範式;②推動漢字形聲系統的發展;③為後世骈文創作提供修辭範式。這種文體雖在魏晉後逐漸式微,但其藝術精神在唐代《三都賦》、宋代《汴都賦》等作品中仍見遺韻。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權威文獻,“大賦”是漢代辭賦的一種重要類型,其核心含義及特點如下:

  1. 基本定義
    大賦是漢賦中以鋪叙事物見長的文體,因篇幅宏大而得名。它繼承《楚辭》的鋪陳形式,但更注重散文手法的運用,内容多用于贊頌皇家威儀、都城盛況或重大事件。

  2. 起源與特點

    • 文體演變:形成于西漢,興盛于司馬相如、揚雄時期,東漢後逐漸被抒情小賦取代。
    • 表現形式:采用主客問答體(如《子虛賦》中“子虛”“烏有先生”對話),語言極盡鋪排誇張,講究對仗與音律。
    • 内容結構:通常分為序言、正文、結尾三部分,正文常以“其山則……其土則……”的排比句式展開全景式描寫。
  3. 代表作品
    典型作品包括司馬相如《上林賦》(描繪皇家園林)、揚雄《長楊賦》(諷谏狩獵)、班固《兩都賦》(對比長安與洛陽)、張衡《二京賦》(展現漢代都城建制)。這些作品均以宏大規模展現漢代社會氣象。

  4. 與小賦的區别
    大賦區别于東漢後興起的短篇抒情“小賦”:前者多超千字,側重客觀叙事;後者僅數百字,更重個人情感表達(如張衡《歸田賦》)。

  5. 文學地位
    大賦被視為漢代文學最高成就之一,既體現“鋪采摛文”的審美追求,也承載“勸百諷一”的政治功能,對後世骈文、律賦發展有深遠影響。

别人正在浏覽...

按兵不動百八丸豹産博浪椎殘剩大象棋疊逢紀東走迷犯憷非道德主義覆邦凫花歌歌攻習構虐關礙含詠好奇緩急輕重火所疆輔絞紛矯翰極功禁鼎一脔儆戢盡其所長九畹菜悸心老罷煉風量處缭牆柳營江羅捕沒辦法秘獄墓次拏兵扭打罷馬譬若破酲牽累瓊笥勸贊屈指可數戎衣少色事序瑣辭坦白鐵絲床外寬内明完了蝸跧梧鳳之鳴無然溪盎窙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