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音的意思、溺音的詳細解釋
溺音的解釋
古謂淫溺的音樂。與正音、雅音相對言。《禮記·樂記》:“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自雅聲浸微,溺音騰沸。”
詞語分解
- 溺的解釋 溺 ì 淹沒:溺水。溺死。 沉迷不悟,過分,無節制:溺愛。沉溺。 溺 à 同“尿”。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音的解釋 音 ī 聲,亦特指有節奏的聲:聲音。音樂(?)。音律。音色。音量。音區。音韻。音像。音容(聲音、容貌)。弦外之音。 信息,消息:音信。佳音。音訊。 筆畫數:; 部首: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溺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過度追求感官刺激、缺乏道德内涵的靡靡之音,常帶有貶義色彩。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代文獻的詳細解釋:
-
字面與核心釋義:
- “溺”意為沉溺、沉迷、過度;“音”指音樂、音調。
- 合起來,“溺音”指使人沉溺其中、放縱感官、缺乏節制與道德教化功能的音樂。它強調的是音樂内容或形式上的過度、放縱、不合禮制,與儒家推崇的“雅樂”、“德音”相對立。《禮記·樂記》中明确将“溺音”與“德音”對比,指出其危害。
-
内涵與特征:
- 感官刺激至上:這類音樂往往追求新奇、繁複、強烈的感官刺激,以滿足聽衆的欲望,而非陶冶性情。
- 缺乏道德内涵:與“德音”承載着教化功能、體現道德倫理不同,“溺音”缺乏精神内涵和道德價值,甚至可能敗壞風氣。
- 放縱與失度:它違背了儒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審美原則,表現為情感表達上的放縱無度。
- 靡靡之音的代表:常被用來指代那些柔弱、頹廢、令人喪失鬥志的音樂。
-
經典出處與語境:
- 《禮記·樂記》:這是解釋“溺音”最權威、最常被引用的文獻。其中記載魏文侯問子夏:“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卧;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子夏答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趨數煩志,齊音敖辟喬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并“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這裡提到的“溺志”(使心志沉溺)的音樂,即典型的“溺音”。子夏明确指出這類音樂(如鄭衛之音)使人沉溺享樂、有害德行,是亂世或亡國之音。《漢語大詞典》在解釋“溺音”時也引用了《樂記》的相關論述。
-
與“德音”的對比:
- 德音:指符合禮制規範、具有道德教化作用、能調和人心、促進社會和諧的中正平和之樂。是儒家禮樂文化推崇的正統音樂。
- 溺音:作為“德音”的反面,被視為破壞禮制、敗壞道德、擾亂人心的音樂。兩者代表了古代音樂審美中“雅/鄭”(雅樂與鄭聲)、“正/淫”(正聲與淫聲)的對立範疇。
“溺音”在漢語詞典及古代文獻中,特指那些過度追求感官刺激、缺乏道德内涵、使人沉溺放縱、違背禮樂精神的靡靡之音。它源于《禮記·樂記》,常與“鄭衛之音”等具體音樂類型相聯繫,并與儒家推崇的“德音”形成鮮明對比,體現了古代中國對音樂社會功能與道德價值的重視。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溺音”詞條釋義及書證引用。
- 《禮記·樂記》 - 關于“溺音”(鄭衛之音等)的經典論述。
- 王力《古代漢語》(常用詞部分及文化常識) - 對古代音樂分類及文化背景的介紹。
- 《辭源》(修訂本) - “溺音”及相關詞條(如“鄭聲”)的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溺音”是古代音樂理論中的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淫溺、頹廢的音樂,與正統的“雅音”“正音”相對立。該詞帶有批判性,常用于形容過度追求感官刺激、違背禮樂精神的音樂形式。
二、文獻出處
- 《禮記·樂記》記載:“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已有對“溺音”的批判。
- 《文心雕龍·樂府》提到:“自雅聲浸微,溺音騰沸”,反映南北朝時期雅樂衰落、溺音盛行的現象。
三、構詞解析
- “溺”:此處取“沉迷、過度”之意(如“溺愛”),而非“溺水”的本義。
- “音”:特指音樂形式,暗含對音樂教化功能的重視。
四、曆史影響
古代儒家認為溺音會導緻“禮崩樂壞”,《禮記》将其與鄭衛之音(被斥為淫聲)并列,強調音樂對社會風氣的引導作用。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禮記》、劉勰《文心雕龍》等典籍記載,可通過漢典、查字典等來源進一步查證。
别人正在浏覽...
襃升寶藏卑恭北京鴨徧贊播授不必車舩螭蟠打甚麼不緊店舍地論宗抵禦枌橑關帝廟詭挾捍索恒山洪名鴻雀荒郊鬟玉回視會鼌囫囵郊勞節令鏡誡精意迥然不同拘收開市伉俪情深孔爵瞘兜捆内兩府立幅李土鼓龍牌路牌嫚駡排草胚料朋樽秋豪三頭政治神經系統蛇婆攝齊隨後碎錦土實頑讒腕力吳剛五更頭銷釘銷金消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