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音的意思、溺音的详细解释
溺音的解释
古谓淫溺的音乐。与正音、雅音相对言。《礼记·乐记》:“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自雅声浸微,溺音腾沸。”
词语分解
- 溺的解释 溺 ì 淹没:溺水。溺死。 沉迷不悟,过分,无节制:溺爱。沉溺。 溺 à 同“尿”。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 音的解释 音 ī 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声音。音乐(?)。音律。音色。音量。音区。音韵。音像。音容(声音、容貌)。弦外之音。 信息,消息:音信。佳音。音讯。 笔画数:; 部首: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溺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过度追求感官刺激、缺乏道德内涵的靡靡之音,常带有贬义色彩。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代文献的详细解释:
-
字面与核心释义:
- “溺”意为沉溺、沉迷、过度;“音”指音乐、音调。
- 合起来,“溺音”指使人沉溺其中、放纵感官、缺乏节制与道德教化功能的音乐。它强调的是音乐内容或形式上的过度、放纵、不合礼制,与儒家推崇的“雅乐”、“德音”相对立。《礼记·乐记》中明确将“溺音”与“德音”对比,指出其危害。
-
内涵与特征:
- 感官刺激至上:这类音乐往往追求新奇、繁复、强烈的感官刺激,以满足听众的欲望,而非陶冶性情。
- 缺乏道德内涵:与“德音”承载着教化功能、体现道德伦理不同,“溺音”缺乏精神内涵和道德价值,甚至可能败坏风气。
- 放纵与失度:它违背了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审美原则,表现为情感表达上的放纵无度。
- 靡靡之音的代表:常被用来指代那些柔弱、颓废、令人丧失斗志的音乐。
-
经典出处与语境:
- 《礼记·乐记》:这是解释“溺音”最权威、最常被引用的文献。其中记载魏文侯问子夏:“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答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并“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这里提到的“溺志”(使心志沉溺)的音乐,即典型的“溺音”。子夏明确指出这类音乐(如郑卫之音)使人沉溺享乐、有害德行,是乱世或亡国之音。《汉语大词典》在解释“溺音”时也引用了《乐记》的相关论述。
-
与“德音”的对比:
- 德音:指符合礼制规范、具有道德教化作用、能调和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中正平和之乐。是儒家礼乐文化推崇的正统音乐。
- 溺音:作为“德音”的反面,被视为破坏礼制、败坏道德、扰乱人心的音乐。两者代表了古代音乐审美中“雅/郑”(雅乐与郑声)、“正/淫”(正声与淫声)的对立范畴。
“溺音”在汉语词典及古代文献中,特指那些过度追求感官刺激、缺乏道德内涵、使人沉溺放纵、违背礼乐精神的靡靡之音。它源于《礼记·乐记》,常与“郑卫之音”等具体音乐类型相联系,并与儒家推崇的“德音”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音乐社会功能与道德价值的重视。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溺音”词条释义及书证引用。
- 《礼记·乐记》 - 关于“溺音”(郑卫之音等)的经典论述。
-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部分及文化常识) - 对古代音乐分类及文化背景的介绍。
- 《辞源》(修订本) - “溺音”及相关词条(如“郑声”)的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溺音”是古代音乐理论中的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淫溺、颓废的音乐,与正统的“雅音”“正音”相对立。该词带有批判性,常用于形容过度追求感官刺激、违背礼乐精神的音乐形式。
二、文献出处
- 《礼记·乐记》记载:“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对“溺音”的批判。
- 《文心雕龙·乐府》提到:“自雅声浸微,溺音腾沸”,反映南北朝时期雅乐衰落、溺音盛行的现象。
三、构词解析
- “溺”:此处取“沉迷、过度”之意(如“溺爱”),而非“溺水”的本义。
- “音”:特指音乐形式,暗含对音乐教化功能的重视。
四、历史影响
古代儒家认为溺音会导致“礼崩乐坏”,《礼记》将其与郑卫之音(被斥为淫声)并列,强调音乐对社会风气的引导作用。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礼记》、刘勰《文心雕龙》等典籍记载,可通过汉典、查字典等来源进一步查证。
别人正在浏览...
阿阿八卦教白桦编组避逊补天手材具策牍钗镮逞性子诞马淀积物彫龙钓水方本非礼風清月皎服宠夫余刚质公案学共契海檝行情回虑杰济九天仙女峻望宽宥冷调缭曲淋淋路见不平没添货密禀命令朋工平端牵力前秋巧手轻淡啓移软囊囊牲镬师舶史识水尾杀瞬时私窠损阴炭坑腾闪统共脱却纨素维纲下笔成篇香水溪香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