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谏。 唐 柳宗元 《佩韋賦》:“ 冶 訐諫於昏朝兮,名崩弛而陷誅;苟縱直而不覊兮,乃變罹而禍仍。”
“讦谏”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ié jià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内容詳細解析:
“讦谏”指對君主或上級直言不諱地勸谏,通過揭發錯誤或弊端來規勸其改正,以防止災禍或維護國家利益。這種行為強調忠誠與責任感,是古代臣子或下屬對上級的忠告方式。
唐代柳宗元在《佩韋賦》中曾用“冶讦谏於昏朝兮”描述在混亂朝政中堅持直谏的行為,體現其風險性與必要性。其特點包括:
盡管“讦”字單獨使用時或有負面色彩(如揭短),但“讦谏”整體被視為忠誠、勇敢的表現。不過,曆史上因直谏觸怒權威而招緻禍患的例子亦不鮮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褒貶。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谏言制度或相關典故,可參考文獻典籍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補充細節。
《讦谏》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訓誡、忠告、規勸,特指對君主或上司進行有針對性的勸谏,以期改變錯誤的行為或政策。
《讦谏》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為「讠」和「谏」,其中「讠」是獨體部首,而「谏」在《康熙字典》中屬于「讠」的右部。
《讦谏》這個詞的拼寫中包含12個筆畫。
《讦谏》一詞的出處為《史記·平津侯主父問》:「讦策吐谏」,意為「忠告上級并提出建議」。
《讦谏》的繁體字為「諌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讦谏」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所示為「諫」,表示訓誡、忠谏的意思。
1. 身為臣子,應該時刻心懷忠誠,時時勇敢地進行讦谏。
2. 他以自身的智慧和勇氣,将讦谏之言奏上君主龍椅。
1. 讦谏狀:指給上級或上司寫的有關忠告、規勸的文書。
2. 忠誠讦谏:指忠誠地對上級提出勸谏的行為。
3. 反對讦谏:指拒絕或對讦谏行為表示反對。
1. 勸谏:表示規勸、忠告的行為。
2. 規谏:指以道德規範為依據進行忠告和規勸。
沽名釣譽:指人們出于私利而追求名利,對錯誤行為默不作聲,不敢或不願發表讦谏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