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牛口之下的意思、牛口之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牛口之下的解釋

《史記·商君列傳》:“夫 五羖大夫 , 荊 之鄙人也。聞 秦繆公 之賢而願望見,行而無資,自粥於 秦 客,被褐食牛。期年, 繆公 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 秦國 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 甯戚 飯牛得到 齊桓公 賞識的事。後以“牛口之下”、“牛口”借指卑下的地位。 晉 葛洪 《抱樸子·名實》:“故明君勤於招賢……或舉於牛口之下,而加之於羣僚之上;或拔於桎梏之中,而任以社稷之重。” 明 何景明 《蹇賦》:“ 寧戚 賤牧兮, 桓公 乃勃焉舉於牛口。”參見“ 牛角之歌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牛口之下”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niú kǒu zhī xià,其核心含義是借指卑下的地位,常用來形容人處于底層、不被重視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來源與典故

  1.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
    春秋時期,五羖大夫百裡奚本是楚國平民,因仰慕秦穆公的賢明,自賣為奴到秦國,穿着粗布衣喂牛。一年後,秦穆公發現他的才能,将他從“牛口之下”(喂牛的卑賤位置)提拔到高位,治理百姓。
  2. 《呂氏春秋·舉難》補充:
    類似故事還有甯戚在齊國喂牛時被齊桓公賞識,最終施展抱負的典故,進一步強化了成語的寓意。

使用場景與寓意


注意辨析


“牛口之下”通過曆史典故,傳遞了逆境中堅持的重要性,既可用于描述地位卑微的狀态,也隱含機遇與努力并存的哲理。如需查看更多典故細節,可參考《史記》或《呂氏春秋》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牛口之下

《牛口之下》(niú kǒu zhī xià)是一個成語,意為指非常難以理解或解決的問題或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牛口之下》的拆解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牛口和之下。其中,牛口是由牛和口兩個部首組成,牛的筆畫數為4,口的筆畫數為3;之下則是由之和下兩個部首組成,之的筆畫數為3,下的筆畫數為3。

來源

《牛口之下》的出處來源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牛之口下。”後來演變成了現在的成語形式。

繁體

繁體字中《牛口之下》的寫法為:牛口之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在寫漢字時,字形稍有不同。《牛口之下》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牜口之下。

例句

這個問題真是個《牛口之下》,我完全想不出解決辦法。

組詞

組詞方面,《牛口之下》可以和其他成語組合使用,例如:牛頭不對馬嘴、牛衣對澤、牛耳被濡等。

近義詞

與《牛口之下》近義的成語有:難解之謎、難以琢磨、難以解決等。

反義詞

與《牛口之下》反義的成語有:易如反掌、輕而易舉、一帆風順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