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檢束的意思、檢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檢束的解釋

[regulate] 檢點約束

詳細解釋

檢點約束。 唐 韓愈 《感春》詩之二:“近憐 李杜 無檢束,爛漫長醉多文辭。”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十:“要知淡泊者,必為濃艷人所疑;檢束者,必為放肆子所怒。”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瞳人語》:“由是益自檢束,鄉中稱盛德焉。” 魯迅 《書信集·緻李秉中》:“近常從事于翻譯,間有短評,涉及時事,而信口雌黃,頗招悔尤,倘不再檢束,不久或将不能更居 上海 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檢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檢點約束行為或言論,使其符合規範或道德準則。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檢束”由“檢”(檢查、審查)和“束”(約束、限制)組成,強調通過自我或外部的規範來約束言行。例如,當一個人言行失當時,可用“行為有所檢束”來提醒其注意規範。

  2. 使用場景

    • 道德與教育:用于指導個人遵守社會規範,如“益自檢束,鄉中稱盛德”(《聊齋志異》)。
    • 文學批評:唐代韓愈在《感春》中寫道“李杜無檢束”,形容李白、杜甫不受拘束的創作風格。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檢點、約束、檢核。
    • 反義詞:放浪、輕浮、放蕩。
  4. 特殊語境下的含義
    在軍事領域,“檢束”曾指一種對軍官的懲罰措施,限制其外出自由(時間為一至三十日),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且特定。

  5. 文化背景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頻繁出現,如《西遊記》描述“大衆檢束整衣”,體現古代對禮儀的重視。

“檢束”不僅強調自我約束,也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規範的重視。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查字典或滬江線上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義解析:

《檢束》是一個漢語詞語,既可作名詞,也可作動詞。作名詞時,指的是糾正、約束、使行為合乎規範的手段或方式;作動詞時,意為糾正、約束、限制某人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檢束》的拆分部首是“⺮”(簡化部首為“⺉”)和“⺻”(簡化部首為“⺝”)。它由總計10個筆畫組成。

來源及繁體:

《檢束》的繁體字為「檢束」。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字義相仿的古代文字有「檢」、「減」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文字中,「檢束」的寫法有一定的變化。有些古代文字中,「檢」字的上部常用「㡀」代替「⺮」,下部常用「炎」代替「⺻」。可見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演變也帶來了寫法的變化。

例句:

1. 他十分嚴厲地檢束了學生們的行為紀律,确保教室秩序井然。
2. 父母希望通過檢束孩子的配偶選擇,确保他們的婚姻幸福穩定。

組詞:

1. 檢舉、檢查、調束、約束等。

近義詞:

約束、限制、規範、控制等。

反義詞:

放縱、寬容、開放、寬松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