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詩文。《三國志·魏志·劉劭傳》:“文章之士愛其著論屬辭。” ********* 《民彜與政治》:“ 周 器之文,乃備六書,乃有屬辭。”
(2).撰寫詩文。 南朝 梁 何遜 《登石頭城》詩:“薄宦恧師表,屬辭慚愈疾。” 宋 吳坰 《五總志》:“雖全用古人兩句,而屬辭切當,上下意混成,真脫胎法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王維》:“九歲能屬辭,工草隸,閑音律。”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兩句似異而實同例》:“乃於仁言‘數’,而於義變言‘長短小大’,此古人屬辭之法也。”參見“ 屬辭比事 ”。
屬辭(zhǔ cí)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術語,指連綴、組織文辭以成篇章的行為或能力,強調對語言材料的系統化整合。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屬”通“囑”,意為連接、編次;“辭”指文句或言辭。“屬辭”即連綴詞句以構成完整文本。這一概念最早見于《禮記·經解》:“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指《春秋》通過精煉的措辭編排史實,體現微言大義。此處“屬辭”強調對語言的凝練組織,是史書編纂的核心方法。
在文學理論中,“屬辭”發展為文章結構的經營藝術。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章句》提出:“章句在篇,如繭之抽緒,原始要終,體必鱗次。啟行之辭,逆萌中篇之意;絕筆之言,追媵前句之旨。” 說明屬辭需注重句段銜接與邏輯呼應,使全文如絲縷交織般嚴密。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進一步闡釋:“屬,合也;辭,說也。謂聚合言語以成文章”,凸顯其整合性特征。
“屬辭”常與“比事”并稱(如《禮記》),二者分别側重語言組織與事件編排,共同構成叙事範式。區别于單純修辭(如比喻、對偶),它更關注宏觀的篇章建構,近似于“謀篇布局”,但更具漢語特有的意合性——通過詞序、虛詞等實現文意貫通,而非顯性邏輯連接。
作為曆史術語,“屬辭”揭示了漢語寫作的本質特征:以意馭辭,辭意相生。其理念仍適用于古文研究、寫作教學等領域,尤其在分析《春秋》《左傳》等經典時不可或缺。當代學者亦借其探讨漢語篇章語言學中的“意合機制”(參見王力《漢語史稿》語法篇)。
主要來源依據:
“屬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詩文本身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劉劭傳》:“文章之士愛其著論屬辭”,強調文辭的連綴與表達。例如唐代王維“九歲能屬辭”,即指其幼年便能撰寫詩文。
指撰寫詩文的行為
如南朝梁何遜《登石頭城》詩中的“屬辭慚愈疾”,意為通過寫作詩文表達情感。
在史學與文學理論中,“屬辭”常與“比事”連用,形成成語“屬辭比事”,出自《禮記·經解》。其含義包括: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唐才子傳》等古籍原文。
安哉八風台百無一失裁節才用倉場昌谷癡笑酬據春府春盤茨茅摧伏放讓非計過脈函義豪宕呵遣黃丕烈加厲監看嬌蟬及不得一腳指解決精度靜觀默察紀念碑迥逝居隣窺紀老悭骊肩靈節林岚林緣禮帖琉璃廠末香偏廢千乘萬騎傾車清歡傾盆戚戚具爾秋還憩宴三惡道傷心燒錢烈紙舌鋒伸頭探腦十二卿手絹收鑼罷鼓順修僮指狎逼顯見仙人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