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帝王視朝時所居之位。《陳書·廢帝紀》:“今三元改曆,萬國充庭,清廟無追,具僚斯在,言瞻甯位,觸感崩心。”
“甯位”的漢語詞典釋義
“甯位”是一個文言色彩濃厚的複合詞,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或特定語境。其含義需從構詞語素“甯”與“位”分别解析,再綜合理解:
“甯”的本義
源自《說文解字》,本義為“安甯”“安定”,引申為“使安定”“平息”。如《尚書·大禹谟》載:“野無遺賢,萬邦鹹甯。”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位”的本義
指“位置”“職位”,《周禮》注:“位,猶正也。”強調秩序中的特定位置,如君臣之位、神主之位,後泛指地位或處所。
來源:《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甯位”的複合含義
《宋史·禮志》載祭祀禮儀:“盥洗奠币,以甯位神。”此處指通過儀式使神祇之位安定。
《明實錄》述官員職責:“務在甯位盡職”,意為安于職位、恪守本分。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現代適用性
該詞今多見于曆史文獻、傳統文化研究或仿古語境中,如描述祭祀儀式、強調職位堅守時偶有使用,但日常交流已基本被“安位”“守職”等替代。
“甯位”屬文言複合動詞,強調通過行動使特定位置(物理/象征)恢複或保持安定狀态,蘊含傳統禮制中的秩序觀。現代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歧義。
“甯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甯位”指帝王視朝時所居之位,即君主在朝會時占據的特定位置。該詞帶有明确的禮儀和政治象征意義,強調皇權的莊重性。
文獻來源
出自《陳書·廢帝紀》:“今三元改曆,萬國充庭……言瞻甯位,觸感崩心。”
此句描述了群臣面對帝王之位時的敬畏之情。
語境分析
多用于描述與帝王相關的正式場合,如史書、禮儀文獻等,屬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專有表述。
需注意:部分資料(如)提到“甯位”可表“甯願屈居次位”的形容詞用法,但此解釋與主流文獻差異較大,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用。建議優先依據古代典籍原意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陳書》等史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杯盤狼藉邊側冰錐鼻牛兒不亢不卑殘機遲留尺有所短催租瘢地闆東園匠躲讓芳蘭風波平地風格岡脊貫結鬼勾當國際河流紅派司喉鏡花城花機花錢監誓際幸霁雨亢爽考課來俊廊頭老當兩截事落荒毛骨眉眼如畫濛松民籍愍傷木鹽奈苑蓬頭散發飄飄漾漾遒隽毬杖踢弄蜷屈若屬山塘閃熠誓劍時氣手足異處泰岱偷儒推收頑遊武榦吳詠笑颦挾天子以令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