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貙劉的意思、貙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貙劉的解釋

古代天子于立秋日射牲以祭宗廟之禮。《周禮·夏官·射人》“祭祀則贊射牲” 漢 鄭玄 注:“《國語》曰:‘禘郊之事,天子必自射其牲。’今立秋有貙劉雲。”《後漢書·禮儀志中》:“立秋之日,白郊禮畢,始揚威武,斬牲於郊東門,以薦陵廟。其儀:乘輿禦戎路,白馬朱鬣,躬執弩射牲,牲以鹿麛。太宰令、謁者各一人,載以獲車,馳送陵廟。於是乘輿還宮,遣使者齎束帛以賜武官。武官肄兵,習戰陣之儀、斬牲之禮,名曰貙劉。”《後漢書·祭祀志中》:“立秋之日……使謁者以一特牲先祭先虞于壇,有事,天子入囿射牲,以祭宗廟,名曰貙劉。”《魏書·禮志一》:“常以九月、十月之交,帝親祭,牲用馬、牛、羊,及親行貙劉之禮。” 清 趙翼 《拟秋狝應制》詩:“九天秋肅貙劉信,萬帳宵嚴虎衛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貙劉(chū liú)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具有特定的曆史與文化内涵,現從詞典學角度詳細釋義如下:


一、單字釋義

  1. 貙(chū)

    指一種猛獸,形似狸貓而體型較大,性兇猛。《說文解字》載:“貙,猨屬,似狸而大。”其形象多見于古代文獻對山林野獸的描述,常與狩獵活動關聯。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2. 劉(liú)

    本義為“殺戮”,後引申為“征服”“肅清”。《爾雅·釋诂》釋“劉”為“殺也”,《尚書·盤庚》中“重我民,無盡劉”即用此義。

    來源:《爾雅》《尚書》。


二、合成詞釋義

貙劉原指古代秋季舉行的狩獵儀式,旨在通過捕殺猛獸(如貙)象征武力征服與驅除災邪。後演變為皇家軍事演習或祭祀名稱,如《後漢書·禮儀志》載:“立秋之日,郊禮畢……武官肄兵,習戰陣之儀,斬牲之禮,名曰貙劉。”此處“貙劉”即立秋時的閱兵與祭祀活動,兼具軍事訓練與祈福功能。

來源:《後漢書·禮儀志》。


三、文化延伸

漢代以後,“貙劉”逐漸成為立秋節氣的代稱,反映古人順應天時、借狩獵強化武備的傳統。其文化内核融合了自然崇拜(驅邪)、軍事實踐(練兵)與禮儀制度(祭祀)三重屬性。

來源:曆代典制類文獻(如《通典·禮典》)。


參考文獻

  1.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清嘉慶刻本。
  2. 《爾雅》,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尚書正義》,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本。
  4. 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5. 杜佑,《通典》,中華書局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貙劉”是古代中國重要的祭祀禮儀,特指天子在立秋日通過射獵犧牲(如鹿、麋等動物)來祭祀宗廟的儀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貙劉”由“貙”和“劉”組成:

儀式内容

  1. 時間與目的:立秋日舉行,寓意“揚威武”,順應秋日肅殺之氣,祈求宗廟平安與國運昌隆。
  2. 流程:
    • 天子親自乘戎車,執弓箭射殺犧牲(如鹿麛)。
    • 宰牲後,由太宰令等官員将犧牲送至宗廟祭祀。
    • 儀式結束後,天子賜帛給武官,并操演兵陣以強化軍事。

曆史記載

文化意義

此禮融合了自然時序(秋日肅殺)、軍事訓練(演兵)與宗法制度(祭祖),體現了古代“順天應時”的統治觀念。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周禮》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權威曆史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步幹牓谕豹管卞隨賓署豳文浡沸昌朝初旭磁卡佽恤粗風暴雨翠燦蹙浪颠沉虭蟧方收番藷高視宮宇公子哥兒桂林山水甲天下過録邯鄲路鴻口後碑候伺黃間黃榆虎爪闆肩胛建元角躍即便跨曆零出理數冒進民食目不轉睛欽伏擒擿趣解肉感傻話十步芳草失旦雞失之千裡,差若毫厘髓結隨迎宿疚天相投心頑傲王躬罔像微陣文林郎武功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