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扶老攜幼的意思、扶老攜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扶老攜幼的解釋

[holding the old by the arm and the young by the hand;help the aged and young;support the old and carry the young] 扶着老人,攙着小孩子。形容所有的人都出動了,老人、小孩也不例外

未至百裡,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戰國策·齊策》

詳細解釋

扶着老人,領着小孩。多形容某些歡迎、投奔、逃亡等場合人們成群結隊而行的情況。《戰國策·齊策四》:“ 孟嘗君 就國於 薛 ,未至百裡,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宋 陳師道 《上元緻語》:“扶老攜幼,樂聞鐘鼓之音;疊足排肩,願見衣冠之會。”《三國演義》第四一回:“扶老攜幼,将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絶。”亦作“ 扶老攜幼 ”。 巴金 《滅亡》第十章:“我親眼看見每天早晨那些瘦得和死屍一樣纏着破布的人,拿着破碗碎罐扶老攜幼源源而來。”


見“ 扶老攜幼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扶老攜幼

指攙扶老人,帶領幼童,形容群體出行時照顧弱者,體現關愛互助的傳統美德。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為“用手支持使人或物不倒”,引申為幫助、照料。《現代漢語詞典》釋為“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如“扶盲人過馬路”。

  2. 指年長者。《漢語大詞典》注:“年老,高齡”,泛指需要照護的老年人群體。

  3. 意為“牽引、帶領”。《說文解字》釋:“攜,提也”,此處強調主動引導的動作。

  4. 指孩童。《爾雅·釋言》解:“幼,稚也”,代指年幼需保護者。

二、整體寓意

該成語強調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常見于描寫逃難、遷徙或集體活動場景。如《戰國策·齊策》載:“孟嘗君就國于薛……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凸顯百姓對仁政的擁戴。

三、語法特征

屬動詞性聯合短語,可作謂語、狀語。例:“春運期間,車站隨處可見扶老攜幼的旅客。”(作定語)

四、文化内涵

源自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倫理觀,反映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價值觀,現代常用于褒揚社會互助行為,如“志願者扶老攜幼疏散受災群衆”。


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3. 許慎.《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影印本.
  4. 《戰國策》. 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扶老攜幼”是一個常用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攙扶老人、帶領小孩,形容群體行動時對弱勢群體的照顧,也常用來描述人群結隊而行的場景。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戰國策·齊策四》中孟嘗君的故事:

孟嘗君被罷官後返回封地薛邑,百姓扶老攜幼出城百裡相迎,感念他曾免除債務的恩德。

三、用法與特點

  1.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賓語、狀語(例:“鄉裡人扶老攜幼來看熱鬧”)。
  2. 語境範圍:
    • 原指歡迎、逃難等群體活動場景;
    • 後延伸為關愛老幼的社會美德(例:“他常扶老攜幼,是榜樣”)。
  3. 近義詞:尊老愛幼、攜老扶幼。

四、典型例句


提示:如需具體典故或更多例句,可查看《戰國策》《東周列國志》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倍殊鼈飲璧泉川禽雕趾疊雪餓飯莪蒿娥輪恩澤藩屬粉圖符檄稿殡高邃高坐格薩爾王傳貴本赫赤洪朗晖晖家運結褵激将井蛙醯雞金虬軍犬君子相口内款塞虧短療疾伶官傳序靈露麗崎溜之乎也簍籔鎂砂迷悟摩擦南國男士釀秫清頭清一色然乃如履如臨膻氣試館算不了屯平澫澫下颏仙去小廉嚣亂小爬蟲嘯鸢邪哆細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