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落水遭淹的人。《左傳·哀公二十年》:“溺人必笑,吾将有問也。”《尉缭子·攻權》:“求敵若求亡子,擊敵若救溺人。” 清 唐孫華 《哭座主玉峰尚書徐公》詩之三:“大裘百丈遮寒士,修綆千尋援溺人。”
(2).喻指沉淪不能自拔的人。 陳去病 《晝寝雜感》詩之八:“我是溺人今已矣,願他人做自由神。”
(3).謂使人沉迷。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又有擊毯、畋獵之樂,皆溺人者也。”
“溺人”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指落水遭淹的人。例如《左傳·哀公二十年》中“溺人必笑,吾将有問也”,這裡的“溺人”即指落水者。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為常見。
比喻意義
喻指沉淪不能自拔的人。比如陳去病的詩句“我是溺人今已矣”,用“溺人”形容陷入困境或執念中難以解脫的人。
引申含義
使人沉迷的事物或情感。如唐代李肇的記載中提到“溺人”可表示某種事物對人産生強烈的吸引力,導緻沉迷。
作為成語時,“溺人”強調某種情感或事物過于強烈,使人無法自控。例如:“愛情如洪水,溺人于無形。”(參考的現代解釋)。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釋義、比喻用法及現代引申義。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看來源網頁中的具體文獻例句(如、3)。
溺人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它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在情感層面上,溺人意味着深深愛上某人,對其産生了無法自拔的依賴和執着。在行為層面上,溺人可以表示過度照顧、過分遷就對方,甚至無法自拔地控制和束縛他人。
溺人的偏旁部首是水(氵)部,它表明了與水相關的意義。溺人的總筆畫數為10,其中包含了一些複雜的結構。
溺人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鶴鳴》:“鶡之奔奔,溺以為椒。”這裡的溺以為椒含義是以悲愁或失望之情溺沒了幸福。
溺人的繁體字為「溺人」,即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溺人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舊時寫法為「溺人」,可見在演變過程中經曆了一定的變化。
1. 他對她的愛如同河水般溺人,無法自拔。
2. 她過度溺愛孩子,導緻孩子變得任性。
3. 不要溺于自己的情感,要學會獨立思考。
溺愛、溺水、溺死、溺愛者
近義詞:沉溺、迷戀、執着
反義詞:解脫、自由、放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