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鹹有一德》:“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 孔穎達 疏:“匹夫匹婦不得自盡其意,則在下不肯親上,在上不得下情,如是,則人主無與成其功也。”後因以“匹婦不獲”謂平民婦女向上反映意見。 明 張居正 《為故大學士高拱乞恩疏》:“其妻冒昧陳乞,實亦知皇仁天覆,聖度海涵,故敢以匹婦不獲之微情,仰幹鴻造也。”
“匹婦不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析如下:
核心含義
源自《尚書·鹹有一德》,原文為:“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孔穎達疏注指出,若平民(包括婦女)無法充分表達意願,會導緻上下溝通不暢,君主也難以成就功業。因此,“匹婦不獲”原指平民婦女無法充分表達意見,後引申為婦女向上層反映訴求。
延伸理解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擴展為“努力未得回報”或“遭遇不公”,但此用法更偏向引申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若需引用該詞,建議優先采用《尚書》原始出處及權威注釋(如漢典、查字典),避免混淆本義與引申義。
《匹婦不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兩人一起想要得到一種東西,但最終都沒有獲得。
成語《匹婦不獲》的部首拆分為"匹"和"女",其中"匹"的筆畫數為4,"女"的筆畫數為3。
該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李斯列傳》中的一段故事。據說,孟嘗君欲迎娶秦國的貴婦,而楚國的貴族王貴人也向秦國提親。兩人競争激烈,最終都沒有獲得貴婦。
繁體字形為「匹婦不獲」。
在古時,字形有所不同,寫作「匹婦不獲」。
他們兩個都想擁有這個機會,但最終都匹婦不獲。
- 匹配
- 婦女
- 不得已
争風吃醋、競争激烈
意氣風發、一人獨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