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伐人的意思、伐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伐人的解釋

善于擊刺的人。《逸周書·大明武》:“十藝:一大援,二明從,三餘子,四長興,五伐人,六刑餘,七三疑,八閒書,九用少,十興怨。” 朱右曾 校釋:“伐人,長于擊刺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伐人”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并非獨立收錄的常見詞條,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及單字釋義進行解析。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解釋:


一、字義解析

    • 本義:砍伐(樹木)。《說文解字》釋:“伐,擊也,從人持戈。”引申為“征讨”“攻打”,如《左傳·莊公十年》載“十年春,齊師伐我”。
    • 引申義:自我誇耀(如《論語》“願無伐善”),或指功勞(如《史記·淮陰侯列傳》“伐功矜能”)。
    • 指他人、對方,或泛指群體(如《孟子》“愛人者,人恒愛之”)。

二、“伐人”的複合含義

“伐人”屬動賓結構,常見于古籍,意為:

三、古籍用例佐證

  1. 《韓非子·說難》:

    “夫事以密成,語以洩敗。未必其身洩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禮義以挑其惡,如此者身危。為人說者伐人之辭,則以為谮己。”

    (“伐人之辭”指以言辭攻擊他人,此處“伐人”含貶損之意。)

  2. 《鹽鐵論·非鞅》:

    “善克者不戰,善戰者不師,善師者不陣。修之于廟堂而折沖還師。王者行仁政,無敵于天下,惡用費哉?”

    (雖未直用“伐人”,但“克”“戰”等詞與“伐”義近,體現“伐人”的軍事語境。)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 “伐”字釋義: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古代漢語詞典》
    • 動賓結構用例分析:中華書局,2014年。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 “伐”字本源考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

“伐人”屬古漢語詞組,核心義為“攻擊他人”(武力或言辭),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現代漢語中罕用,一般以“征伐”“讨伐”“批評”等替代表述。

網絡擴展解釋

“伐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伐人”指善于擊刺的人,多用于古代軍事語境,特指擅長攻擊或戰鬥技巧的武士。該詞最早見于《逸周書·大明武》,列為“十藝”之一,朱右曾校釋明确注解為“長于擊刺者”。

二、字源與構詞

  1. “伐”的甲骨文由“人”和“戈”組成,表示用武器(戈)攻擊人,本義為征讨、擊殺。
  2. “人”在此指代被攻擊的對象或執行攻擊的主體,結合語境可理解為“擅長攻擊的人”。

三、其他可能的引申義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到“伐人”作為成語,表示用言語或行動诋毀他人。但這一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四、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籍或曆史文獻中,例如: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逸周書》原文或古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謗怨被離本圖辨解財旺生官長籍掣獲馳敺村醪得請提溜秃盧帝王将相杜口絶言頓老二賈風切豐奢官業骨鲠之臣橫撄化驗降幅鹪栖急變稽固近謗鯨魚吉人天相救過不暇九熟雞招絶磵據旅連并量計聊齋靈快流質美手弭息輕弓青節清逸然疑人口密度詩碑水到渠成送竈桃李蹊聽課通仙頹靡馱戶薇歌無羣霧絲誤脫夏雞香地鹹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