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章吏的意思、銅章吏的詳細解釋
銅章吏的解釋
見“ 銅符吏 ”。
詞語分解
- 銅的解釋 銅 (銅) ó 一種金屬元素,富延展性。導電性和導熱性都很強,它的合金是電氣、機械和國防工業的重要原料:紫銅(純銅。亦稱“紅銅”)。青銅。黃銅。銅礦。銅器。銅币。銅臭(恥 )(指銅錢的臭味,用以譏諷唯
專業解析
"銅章吏"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官制的名詞,特指佩帶銅質官印的低級官吏。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釋:
-
字面構成與核心含義
- 銅章: 指銅鑄的官印。在古代中國,官員的印章材質(金、銀、銅等)是其身份等級的重要标志。銅章通常授予品級較低的官員。
- 吏: 泛指官吏,但在“銅章吏”這一特定組合中,更側重于指代地方基層或品秩不高的官員,尤其是縣令、縣丞、縣尉等縣級及以下官員。
- 合義: 因此,“銅章吏”最核心的意思就是指佩帶銅印的低級官員,是古代官僚體系中基層權力的象征。
-
曆史淵源與等級體現
- 漢代官制明确規定不同等級官員使用不同材質的印章:丞相、列侯用金印,二千石(如郡守)用銀印,二百石至六百石(如縣令、縣長)則用銅印。
- “銅章”常與“墨绶”(系印的黑色絲帶)并用,稱為“銅章墨绶”,成為縣令、縣長、縣尉、縣丞等縣級官員的代稱。如《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墨绶。”
- 這一制度為後世(如唐、宋)所沿襲,“銅章吏”遂成為這類基層官員的固定稱謂。
-
職責與文學意象
- 作為地方親民官,“銅章吏”的職責主要是處理一縣之内的行政、司法、賦稅、治安等事務,是中央政權在地方的代表和執行者。
- 在古典文學中,“銅章吏”常被用來指代縣令或類似的地方小官,有時帶有對其事務繁雜、地位不高但責任重大的描述或感慨。例如杜甫《送裴五赴東川》詩雲:“故人亦流落,高義動乾坤。何日通燕塞,相看老蜀門。行骢看暮雨,歸雁識春溫。岸柳開青眼,庭梅驗赤心。預愁銅章吏,先捧玉壺冰。” 這裡的“銅章吏”即指裴五将要去擔任的縣令一類官職。
“銅章吏”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它精确地指代了中國古代(尤其漢代以降)那些佩帶銅印、擔任縣令、縣長、縣尉、縣丞等縣級及以下職務的低級官員。其核心在于通過官印材質(銅章)來标識官員的品秩等級(低級官吏),并成為這類基層官員的代名詞,常見于史書和文學作品之中。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銅章吏”是古代官員中職務較低的一類人,其核心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基本含義
- 詞義:指古代地位低微、職責繁重的低級官吏,常象征官員的卑賤身份。
- 發音:tóng zhāng lì(繁體:銅章吏)。
詳細解釋
- 職責
銅章吏主要負責管理銅質的官方文書(如公文、命令),包括發放和存檔等工作。
- 地位象征
古代官員的等級通過官印材質區分:高級官員用金印,而銅章吏僅用銅印,直接反映其低微地位。
-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百官公卿表》,後衍生為成語,如宋代郭應祥《點绛唇》中“銅章吏”代指基層勸農官吏。
使用場景
- 比喻義:現多用于形容工作繁重但待遇差、不被重視的職業或社會身份。
- 同義詞:“銅符吏”,但後者有時也指郡縣長官,需結合語境區分。
補充說明
銅章吏的職責雖看似簡單,但在官僚體系中不可或缺,體現了古代等級制度的嚴格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書》或權威詞典中的詞源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表演賽碧墀逼限步徑不踰時車踏出貸矬子東牀嬌婿動悟惡弱發坼蜂結紛營墳燭更選革斁刬澆公益金狗獾漢表和光畫攤貨碼剪桐潔誠就中隽潔括磨爛爛雷門力盡靈寺淩物妙戲末庭南書房牛呞偏私頻煩迫束破相雀角戎王子神交申禮甚休守門疏率思想體系探赤丸謄真特轉透氣穨虧屠疈碗唇霧水巷詠險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