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享盡天年。《書·洪範》:“五曰考終命。” 孔 傳:“各成其長短之命以自終,不橫夭。” 唐 白居易 《策林一·興五福銷六極》:“於是乎三和之氣,訢合絪緼,積為壽,蓄為富,舒為康寧,敷為攸好德,益為考終命。”亦省作“ 考終 ”。 晉 潘嶽 《楊荊州诔》:“誄德策勳,考終定諡。” 宋 陸遊 《求志居士彭君墓志銘》:“考終於新第。”《明史·韓爌傳》:“進藥始末實隻如此,若不據實詳剖,直舉非命之兇稱,加之考終之令主,恐先帝在天之靈,不無恫怨。”
“考終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定義
“考終命”指人自然壽終、享盡天年,即生命以正常方式終結,不遭遇橫禍或夭折。該詞由“考”(考慮、完成)、“終”(終結)、“命”(生命)三字組成,強調生命的完整性和自然終結。
文化淵源
這一概念源自《尚書·洪範》中的“五福”之說,其中第五福即為“考終命”。古人将“壽、富、康甯、攸好德、考終命”視為人生圓滿的五大标準,而“考終命”作為最後一福,體現了對生命善終的重視。
深層内涵
其核心在于“自然天命”,即通過遵循道德規範、保持身心健康,最終實現高壽且無疾而終的理想狀态。如唐代白居易在《策林》中提及,需通過積累德行與和諧之氣才能達到此境界。
相關延伸
在曆史文獻中,“考終命”常與“橫夭”相對,例如《明史》記載大臣韓爌曾用此詞強調帝王應得善終而非非命之亡,反映了古代對生命終結方式的倫理評判。
現代意義
如今該詞多用于傳統文化研究或文學作品,表達對生命自然規律的尊重,亦隱含對當代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啟示。
可通過查閱《尚書·洪範》原文或相關史學論著(如、6)進一步了解其在中華文化中的演變與應用。
《考終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經過嚴格的考驗,最終确認下來的命運。它形容經過多方考驗後,命運才能決定。
《考終命》的拆分部首是“⺮”和“亼”,它們分别是竹的偏旁部首和人的偏旁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5個。
《考終命》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觀念,源自于對命運和命理的思考。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考終命」。
在古代,字的形态是不斷變化的,所以《考終命》的寫法也隨着時間而有所變化。古時候的寫法如下:
『考』:⺮部+丂,表示以竹子為考核的标志。
『終』:纟部+冬,表示命運最終決定的意思。
『命』:口部+雲,表示命運或生命的意思。
這個考試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它将決定我未來的命運,真是一場《考終命》。
組詞:命運、命理、考驗、決定等。
近義詞:天命、運氣、福氣等。
反義詞:不幸、厄運、倒黴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