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懈怠貌。《明史·齊泰黃子澄等傳贊》:“然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是豈洩然不恤國事而以一死自謝者所可同日道哉!”
“洩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經典文獻:
該詞曾出現在《明史·齊泰黃子澄等傳贊》中:“是豈洩然不恤國事而以一死自謝者所可同日道哉!”。此處通過對比,強調“洩然”指對國家事務漠不關心、消極懈怠的态度。
構詞分析: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曆史類文本中,用于描述人或群體的消極狀态(如對職責、事務的怠慢)。
需注意“洩”與“懈”的通假關系,避免将“洩然”誤解為“洩漏”等現代常用義。若需更詳細古文例證,可參考《明史》等典籍。
《洩然》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情感或情緒突然流露或表達出來。
《洩然》的部首是水,拆分後的筆畫為8畫。
《洩然》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召南·洩》:
“洩也者,居碩之澤也。居陶之野也。”意為“洩,是居住在澤地的洩國。居住在陶地的野國。”這裡的“洩”指的是一個地名。
後來,根據澤地的特點,人們将《洩》引申為情感流露或表達出來。
《洩然》在繁體字中寫作《洩然》。
古時候《洩然》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出現明顯的改變。
1. 他聽到這個消息後,露出了洩然的笑容。
2. 她在演講結束時,洩然哽咽,感動了很多聽衆。
3. 經過長時間的壓抑,他終于洩然大笑,舒緩了内心的壓力。
- 洩氣:失去勇氣或信心。
- 洩憤:宣洩内心的憤怒。
- 洩密:将秘密透露給他人。
宣洩、發作、流露。
克制、抑制、壓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