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孛星的意思、孛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孛星的解释

(1).彗星。亦指彗星的一类。《汉书·成帝纪》:“秋七月,有星孛于东井。詔曰:‘乃者,日蚀星陨,謫见于天,大异重仍。在位默然,罕有忠言,今孛星见于东井,朕甚惧焉。’”《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北斗,人君象;孛星,乱臣类,篡杀之表也。”《晋书·天文志中》:“二曰孛星,彗之属也。偏指曰彗,芒气四出曰孛…… 晏子 曰:‘君若不改,孛星将出,彗星何惧乎!’由是言之,灾甚於彗。”

(2).旧时星相术士亦以指灾厄之星。 明 沉鲸 《双珠记·风鉴通神》:“你到那里,又遇孛星为敌,要见圜扉淹滞寃终雪,骨肉参商事可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孛星,是中国古代星象学和古籍文献中记载的一种特殊天体现象,特指光芒蓬松四射、形状如扫帚的彗星。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字义与形态特征:

    • “孛”字本义指草木茂盛、蓬勃生长的样子,引申为光芒蓬发四射的状态。《春秋穀梁传·文公十四年》记载:“孛之为言犹茀也”,意指其光芒遮蔽、覆盖。
    • 因此,“孛星”专指彗星中光芒蓬松、发散,形似扫帚或草木丛生的一类。这与光芒细长如“彗”(扫帚)的彗星在形态上有区别,古人常将“孛”与“彗”并称或对比,如《汉书·五行志》云:“孛者,恶气之所生也。谓之孛者,言其孛孛有所妨蔽,闇乱不明之貌也”。
  2. 天文现象本质:

    • 现代天文学证实,孛星本质上是彗星。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其冰冻物质升华,在太阳风和光压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彗发和彗尾。古人观察到的“孛星”光芒四射、蓬松如絮的特征,正是彗发(围绕彗核的气体和尘埃云)的视觉呈现。
  3. 文化象征与星占意义:

    • 在中国古代星占学体系中,孛星被视为凶兆或灾异之象。其出现常被解读为预示战争、内乱、瘟疫、君主失德或重大变故。
    • 这种观念源于其罕见、突然出现且形态异常(光芒蓬乱、遮蔽星光),被认为破坏了正常的天道秩序,是阴阳失和、恶气萌生的体现。例如《淮南子·天文训》将孛星归为“邪气”所生。
    • 因其形态特征,孛星有时也被称为“蓬星”或“景星”(但需注意“景星”更多指祥瑞之星,具体所指需结合上下文)。
  4. 与“彗星”的异同:

    • 古籍中“孛”与“彗”常混用或并提,均指彗星。但古人试图区分:“彗”侧重描述其长尾如扫帚,“孛”则强调其光芒蓬松四射、星体本身显得模糊不清。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在《乙巳占》中指出:“孛者,孛孛然非常,恶气之所生也…光芒短,其光四出”。

孛星是中国古代对一类具有蓬松、四射光芒的彗星的特定称谓。其核心含义在于描述该天体光芒蓬发、状如草木丛生或扫帚的视觉特征(字义与形态),其本质是彗星(天文现象),并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预示灾祸、变故的凶兆(文化象征)。它与“彗星”概念有重叠,但古人更强调其光芒四散、遮蔽星光的形态特点。

参考来源: 《春秋穀梁传》 (文公十四年传文及注疏) 《汉语大词典》 “孛星” 词条释义 《汉书·卷二十七·五行志下之下》 现代天文学彗星定义及观测特征 (基础科学共识) 《开元占经》卷八十八至八十九 (彗孛占)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 《史记·天官书》及相关注疏 (涉及星名异同) 《晋书·卷十二·天文志中》 李淳风《乙巳占·卷八·彗孛占》

网络扩展解释

“孛星”是中国古代对彗星的一种特定称呼,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1. 天文学定义
孛星是彗星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光芒四射、呈散射状,与普通彗星(仅单方向拖尾)不同。据《晋书·天文志》记载:“二曰孛星,彗之属也。偏指曰彗,芒气四出曰孛”。例如《汉书·成帝纪》提到“有星孛于东井”,即指此类天体现象。

2. 星相学象征
古代星相术士认为孛星是灾厄的预兆,常与政治动荡、社会危机关联。如《汉书·五行志》称其为“乱臣类,篡杀之表”,《双珠记》等文学作品也借孛星隐喻人物命运波折。此外,在道教星命体系中,月孛星被列为“十一曜”之一,代表特殊命理影响。

补充说明
“孛”字读音存在争议,部分文献注音为“bó”(如沪江词典),也有注“bèi”(汉典),可能与古今音变或方言差异有关。

别人正在浏览...

边餽不贰槽枥侧武常禁垂曜酢报道会电信掉眼地炉底账东补西凑独出心裁独至讹风凤轺福齐南山隔句工资级别澔旰鸿瑞扈行减负奸胥惊客籍取狂鞭矿山狼胥老牛拖破车老亚公类乎疠风陵社鸾司露营梅屏偶蹄目牵世漆雕乞嚯铨叙弱土塞白诗毫刷放双重性庶襚诵玩堂密陶版同心一意恫怨推本溯源酴醿酒亡以晩晩微辨虾什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