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好文章。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指瑕》:“ 羿氏 舛射, 東野 敗駕;雖有儁才,謬則多謝。斯言一玷,千載弗化;令章靡疚,亦善之亞。” 周振甫 注:“令章,好文章。”
(2).指辭令文章。 唐 孫棨 《北裡志·鄭舉舉》:“ 鄭舉舉 者,居曲中,亦善令章,嘗與 絳真 互為席糾,而充博非貌者,但負流品,巧談諧,亦為諸朝士所眷。”
(3).指酒令。 唐 韓愈 《祭河南張員外文》:“ 衡陽 放酒,熊咆虎嘷,不存令章,罰籌蝟毛。” 朱熹 注:“令章謂酒令,違令則以籌記其罰也。”
(4).令曲的樂章。亦泛指樂曲。《宋史·禮志二八》:“何乃匪人,親罹釁酷,或則舉奠之際歌吹為娛,靈柩之前令章為戲,甚傷風教,實紊人倫。”
“令章”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好文章
指文辭優美、結構嚴謹的文章。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指瑕》中提到“令章靡疚,亦善之亞”,周振甫注解為“令章即好文章”。
辭令文章
指注重語言表達技巧的文書或篇章,常見于古代文人交往中。
如唐代孫棨《北裡志》記載鄭舉舉“善令章”,即擅長撰寫辭令類文章。
酒令
指古代宴會中的行酒令規則或相關文辭。
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中“不存令章,罰籌蝟毛”,朱熹注解“令章”為酒令規則。
提示:若需具體例句或深入考據,可參考《文心雕龍》《北裡志》等古籍原文(來源、4、6)。
《令章》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規範、整齊、有序。
《令章》這個詞由部首“亻”(人字旁)和“章”組成。部首“亻”表示“人”,而“章”表示“紋飾、标記”等含義。它的總筆畫數為10。
《令章》這個詞源于古代《說文解字》,是古時候的一種漢字寫法。在現代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令章”,保留了古代的字形特點。
在古代,中國的漢字寫法有着不同于現代的特點。《令章》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中,字形更加複雜,筆畫更多,字形間的橫豎關系也不同于現代寫法,呈現出古樸而有韻味的風格。
1. 他的字寫得非常令章,一點也不馬虎。
2. 這部小說的結構很令章,情節緊湊有序。
令儀、令和、大令、令人、令愛、墓令、令旅、令表
整齊、規範、有序、井然有序、劃一、統一
混亂、雜亂、無序、亂哄哄、蓬亂、散亂
【别人正在浏覽】